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了何方

新文化运动的矛头

1915年,在陈独秀等人领导下爆发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又被称为思想解放运动,它是新中国进步青年一次伟大的思想探索,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的传播。从意义上来说,新文化运动具有多重进步意义,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具有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先驱

新文化运动先驱

新文化运动局限性之一就表现在新文化运动的矛头上。新文化运动将矛头指向了孔孟之道,陈独秀等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人他们倡导的是三纲五常,自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就被尊崇为统治工具。以三纲五常为例,其中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儒家提出的伦理纲常都是为地主阶级所服务的。

1915年前后,进步青年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纷纷站出来以思想拯救中国。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倡导下,新文化运动将矛头对准孔子。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处在发展阶段,为了给激进派寻求一个突破口,他们否定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其次,1913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登上大总统之位后,极力鼓吹尊孔活动。同年6月,袁世凯亲自发表尊孔令,他妄图通过儒家思想,再次巩固自己的帝位。

进步青年看到袁世凯一系列“尊孔”活动后,便将孔孟之道作为新文化的矛头,号召广大进步青年抵制儒家思想。

新文化运动 白话文

从新文化运动内容来看,白话文运动也被包含其中。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前驱陈独秀在《新青年》批判儒家思想而引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另一方面,胡适虽然反对陈独秀推崇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但是胡适先生支持白话文运动。

胡适

胡适

众所周知的《西游记》、《水浒传》等都是用白话文所写的,在晚清之前,白话文一直未被学者所接受。随着国门被打开,文言文已经不适用人们的交流。在诸多情况之下,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白话文推广的迫切要求。

20世纪20年代前后,胡适和在《新青年》发表了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在这篇文章中,胡适提到了八点,都与倡导白话文相关。比如其中提到“不讲对仗”、“不模仿古人”等,都是为白话文运动预热。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既得到了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拥护,又得到林纾为代表的古文学家的批判。1918年1月份,陈独秀和胡适为了让白话文运动深入人心,他们要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刊物都要用白话文陈述自己的观点。

5月份,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部白话文作品《狂人日记》,这标志着白话文运动已经取得了新突破。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白话文应对也逐渐深入人心。1919年,白话文运动进入到高潮,国语统一筹备会召开了第一次大会。第二年,教育部下令将各科教科书全部改成为白话文形式。

孔子与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进步思想的运动,它启发了国民意识和民族觉醒。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倒孔行为,它全盘否定了儒家思想。单从孔子与新文化运动来说,新文化运动站在否定角度上,不但否定了孔子也批判了儒家思想。

孔子

孔子

新文化运动有四提倡、四反对,其中涉及的内容都与儒家思想有关,比如反对专制、反对迷信、反对旧道德和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者认为,封建专制根本劣根性就在于儒家思想。对统治者来说,他们将千百年的儒家思想作为保护伞,以仁义和道德满足自己的“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