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借光故事分享

匡衡凿壁借光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劝人好学的故事,其中在西汉时期就有一个非常励志的人,匡衡,他凿壁借光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的人,成为了学子们争相学习的典范,对于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凿壁借光

话说匡衡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虽然一直勤奋好学,但是白天要辛苦工作,到了晚上好不容易有时间学习的时候,但是家里却是没有烛光,所以他也没法学习,这让他很苦恼,有一天,匡衡突然灵机一动,想到自己家里没有烛光,但是邻居家里有啊,所以他就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估计那时候年轻的匡衡也没有想过这到底是算偷还是算借,总之匡衡是有光了,可以开开心心的读书了,不过想来那个洞也不大,要是很大岂不是一下就被邻居发现了?

在辛苦的学习之后匡衡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大学问家,后来还成了丞相,得以一展才华,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影响。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现在读来虽然觉得可笑,毕竟在这个绝大部分地方都有着电力供应的时代,需要在墙上开洞来借隔壁家的烛光也是很“玄幻”的事情,但是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只要能够坚持学习,坚持努力,那么短时间的贫困也不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反而会成为他人生的养料和推动力,让他的一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匡衡借光的故事正是通过刻画匡衡这么一个苦学成功的经典形象来激励广大学子。

匡衡怎么读

匡衡是西汉的丞相和经学家。那么匡衡怎么读呢?

匡衡画像

匡衡画像

匡,读作kuang第一声,有时候也会念作kuang第四声或是qiang第一声。匡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种词性,有纠正、帮助、估算、同“眶”意为眼眶。

但是匡衡的匡是一个姓氏,因此读作kuang第一声,与箩筐的筐是一个读音。关于匡姓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说匡姓来自于春秋时期的一个封邑的名称,这也是流传的最广的说法。还有说匡原来是一个国家的名字,之后演变成了匡姓,其余的差不多都是由地名命名的说法。

匡衡的衡只有一个读音,那就是heng第二声,与横的读音一样。一开始的时候,衡的意思是绑在牛角上的横木的意思,之后逐渐演变出了三种词性。

一种是名词,可以指车辕前端的横木、架在屋梁上或门窗上的横木、秤杆,也是一个地名。一种是动词,有称量、衡量、横贯、违逆、铨选的意思,而作为形容词的时候,则有平正、梗塞的意思。衡有时候也能通“横”,表示蛮横、与纵相对的意思。

同时,衡也是一个姓氏,但是在这里,匡是匡衡的姓氏,衡则是作为他的名字。所以,匡衡怎么读?匡衡读作“筐横”,是一位西汉末期的人物,有着丞相和经学家的身份,谈《诗经》是他最为擅长的事情。流传至今的“凿壁偷光”故事中的那位小男孩便是小时候的匡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