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乐
孟子三乐说的是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提到君子有三种快乐的一段话。原文如下: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三乐
第一乐,指的是亲情。父母健在,兄弟没有病患,一家人和睦团圆,对于孟子来说是一种快乐。他教育子女应懂得感恩父母,珍惜亲情。
第二乐,指的是孟子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他告诉人们做人应该正直坦荡,对得起天地和身边的人。
第三乐,指的是孟子的教育态度,得到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如果能遇上这样的人才,孟子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他们,也是一种快乐。
初见孟子三乐,实在不算要求太高。但是细细品味,却实在难得。这些平常的要求,看似朴素,可你一旦失去,生活便如履薄冰。试想一下,如果父母不在,你孑然一人活在这个世上,没有兄弟亲人,孤苦无依,那何来快乐可言?如果平日里做了许多亏心事,每天怕被人上门寻仇,活在惴惴不安之中,又何来快乐可言?如果你满腹才华,却得不到好的传人,只能把自己的才华随着生命的失去,埋进土里。又何来快乐?
往往纯朴的都是真挚的,而真挚的却是最珍贵的。孟子三乐表现了孟子为人的一种态度,也闪烁着其博学智慧的光芒。
孟子的老师
孟子的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孔伋。严格来说,孔伋并非是孟子的直接授业恩师,而是孔伋的门人再传孟子。孔子生儿子孔鲤,然而孔鲤死得早,而且还死在孔子之前,所以孔子的衣钵传人成了孔伋。
孔伋图片
孔伋和孔子一样,也是鲁国人,字子思,生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去世时八十二岁。他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共称为“五圣”,由于他和孟子、颜子、曾子又一起配祀于孔庙,所以又被成为“四配”。现在对于孔伋的记载很少,他的生平事迹已经很难考证。据说他曾师事曾子,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根据《孟子》中记载,孔伋曾鲁缪公、费惠公等人尊为贤者,将他视为老师,但终其一生,也未被取用。
在韩非子的《显学》中认为,自从孔子死后,儒家学派分成了八个派别,而孔伋正是这个八个派别的其中一个。
在《史记》中说,四书五经的《中庸》正是孔伋所作。《汉书·艺文志》中说,孔伋作二十三篇,只是这些文章到现在已经基本上失传了。而司马迁认为孔伋作《中庸》,恐怕也不是他一个人写的。因为其中的文法和口气,都很类似于秦汉而非战国。
孔伋在宋代被宋徽宗封为“沂水侯”。明代,被明嘉靖皇帝封为“述圣公”。因此,后人皆称其为“述圣”。与“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等人并称“四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