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王昌龄
虽然说开国的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但随着统治者的更替,大唐王朝也渐渐走向了没落。在唐朝后期,边境经常发生战乱,一些周边的少数民族经常挑衅,发动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便写了《出塞》这首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表明自己捍卫祖国领土,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
《出塞》 诗画图
关于王昌龄所写的《出塞》,一共有两首诗。《出塞》其一具体内容如下:这首诗中,“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既表现出作者以及他所带领的将士们的自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慷慨激昂的心情。《出塞》其二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这首诗就与上一首诗相比,在表达的主题方面,侧重点就发生了变化。“战罢沙场月色寒”这一句烘托了一种战争结束后的悲凉气氛,本来胜利了是应该高兴的,可却连月光都变得那么寒冷,表达了王昌龄以及无数的战士们对和平的渴望之情。同时,最后两句也表现出唐朝的士兵们骁勇善战,加油的鼓声还没有停,敌人便被打败,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整体来说,《出塞》这两首诗是王昌龄在去西戎的路上所创作的。作为一名边塞将领,王昌龄通过这两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了守边战士的威猛善战,更是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军人,对于国家的热爱和战争的感悟以及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字少伯,汉族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关于他的籍贯,有很多种说法,有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但是比较普遍认同的是河东晋阳(即今山西太原),其他说法可能是以官职而称的。
王昌龄石像照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后人誉之为“七绝圣人”,相信大家对他的作品最熟悉的就是《边塞》了。他的边塞诗以平凡无华的言语描述边境战争的悲怆,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且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含蓄无限,令人回味。
下面继续来了解王昌龄简介,他出生于贫贱的农户人家,早年贫困,年近不惑之年,才始中进士,时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安史之乱起后,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政治上可谓是命运多舛,从进士入高堂起就只是位居地位较低的官品,而且还数次被贬,就连最后临死他也没够保住自己的官位。
作为一位边塞诗人,王昌龄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也正为如此,给他诗歌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灵感和好处。关于王昌龄的资料除了留下不少诗词作品以外,他的史料也大多是与诗词创作有关的。他的诗词对以七言绝句为主要创作格式,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着对卫国的积极和自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