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世称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在当时也是相当有名的人物,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在都是全才,不仅在文学上的贡献突出,在政治、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下面依次来看一下父子三人的主要介绍。

苏洵苏轼苏辙像

苏洵苏轼苏辙像

苏洵,他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大人物,到五十岁左右他的作品才被许多人所熟知,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喜欢游览祖国的山水。快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但考试都落榜了,到了三十七岁考试还是落榜,于是他决心不再进行科举考试。

苏洵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继续去参加那些不合理的科举考试,而是自己自学成才,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到他四十八岁那年,得到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他的文章才慢慢有了名气。

苏轼和苏辙的经历却跟他们的父亲完全相反,年轻的时候就被金榜题名但他们的一生却是十分坎坷。苏轼一生在各个地方当官,地方成绩显著,在朝廷中也当上了礼部尚书的职位,参考科举考试对当世的变故直言不讳。他的弟弟苏辙比他的言论更加激烈、尖锐,矛头直指皇帝,说皇帝沉溺与酒色中,不准时上早朝,不听从大臣的意见,却听从一些妇孺的话。结果他的言论引起朝廷轩然大波,众多臣子议论纷纷。苏辙的才能在元祐年间才算得到了一个大的发挥。

苏辙的六国论翻译

《六国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辙的作品,苏辙在《六国论》中通过借鉴六国灭亡的故事向北宋的统治者提出借鉴六国灭亡的原因和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秦始皇画照

秦始皇画照

《六国论》是苏辙很出名的一句篇文言文,他在这篇文言文中借古讽今喷击了宋王朝的懦弱,告诫宋王朝的统治者不能想着通过退让和隐忍来和对手妥协来获得目前的安稳。

《六国论》是一篇古文,所以如果想要了解六国论的内容,首先就要学会翻译六国论。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方式,在文言文的翻译上要结合当时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背景来进行翻译。

《六国论》翻译成现代文它的大概内容是六国灭亡,不是其他原因,而是因为贿赂秦国,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各国的子孙们看待祖先土地却很不珍惜。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诸侯的土地有限,秦的欲望没限度。齐国没有贿秦,最后也灭亡因为它跟秦国交好,所以不帮助五国,最终唇亡齿寒。燕国灭亡在后,是因为它用军队抵抗了。如果六国把贿赂的土地赏谋臣,礼遇人才,六国一起对抗秦国,那么秦国不一定会灭掉六国。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而避免战乱的方法。

苏辙读音

辙(zhé),意思指车轮压过的痕迹,部首是“车”,总笔画为16画。在古文中有多种含义。在《曹刿论战》“下视其辙”中的意思是指车轮压出来的痕迹;在《赠白马王彪》“改辙登高岗”中的意思是解释为车辆行驰的路线;在《<指南录>后序》“会使辙交驰”又指车辆的意思。

苏辙画像

苏辙画像

人们通过对人物苏辙的熟知,对这个“辙”字也就不再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