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何意
朱熹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他发展儒家的学说,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学说很受统治者的欢迎,被他们曲解为:人不应该要求太多,最好做到无欲无求。
朱熹雕像
历史越往后,这句话被理解得越过偏激,有人甚至认为人的私心是可耻的,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直到现代,这句话才有了公正的定位。
朱熹的学说被统治阶级截取出其中一段,用来约束人民的行为和思想。实际上,朱熹是提倡人的正当欲望应该得到满足,比如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有车乘,这些都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上所必须的物质条件。除了正当欲望以外的才能叫做“人欲”,那些超出正常范围的欲望是不能被满足的,他反对的是人沉溺在无限的欲望中不能自拔,为了满足自己不正当的欲望而不择手段。朱熹认为人不能抵挡住一切欲望的诱惑,也不应该完全拒绝诱惑,正常的欲望能够使人进步。但是欲望的范围不容易被控制住,区分正常的欲望和非正常的欲望,留下正常的欲望,摒除不正常的欲望。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普遍认为是朱熹最早提出来的,其实它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说的是违背天理为所欲为的人。天理就是天地万物、自然规律和人的道德品质;人欲就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遵守自然法则、社会秩序和传统道德。
朱熹教子主要内容是什么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生于1130年9月15日,卒于1200年4月23日,享年70岁,世称朱文公,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曾任南宋朝廷江西知府,福建知府,为官清明,颇有政绩,罢官后,在全国各地振举书院,比如,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武夷书院,岳麓书院等,是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儒家集大成者。
朱熹教子家训
朱熹教子是一篇朱熹写给儿子劝学的信,经常被后世借用,现在的语文课本里还能找到这篇文章,原文写道:“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通篇情深意切,用心良苦,而且从现在的教育眼光来看,朱熹的教育理念就很先进科学,对待儿子绝不溺爱,从小培养他独立刻苦的精神,在他即将外出游学时,给他说明在家学习和外出游学的区别,两者都是为了学习,但是在家没有人可以探讨交流,而外出游学会遇到不同的人,知识面也会变得广博,这和现在的高中生留学不也是一样吗?朱熹告知儿子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这对现在的孩子也非常适用。纵观朱熹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在这篇朱熹教子的文言文中也得一窥一二。
朱熹一直认为为人要以“勤、谨”二字着眼,讲究“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为根本,做人治学都要勤奋刻苦,敦厚忠信,见善思齐。这种教育理念很具有现实意义。
朱熹赋水仙花抒发和情感
《赋水仙花》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作品,是一首以诗言志的古诗,作者借高洁的水仙花抒发了对世俗观点的劝诫之意。
水仙花
《赋水仙花》原文为:隆冬凋百卉,江梅历孤芳。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纷敷翠羽帔,温艳白玉相。皇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弱植晚兰荪,高标催冰霜。湘君谢遗褋,汉水羞捐珰。嗟彼世俗人,浴火焚衷肠。徙知慕佳冶,讵识怀贞刚?凄凉柏舟誓,恻怆终风章。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