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作品江上赏析(2)

1069,熙宁二年己酉,王安石49岁

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推行新法

1070年,熙宁三年庚戌,王安石50岁

提拔了一大批新人,如韩绛等人,推行保甲法。

1072年,熙宁五年壬子,王安石52岁

推行保马法和市易法

1076年,熙宁九年丙辰,王安石56岁

其子去世,王安石被罢相,任判江宁府

1078年,元丰元年戊午,王安石58岁

被封为舒国公

1080年,元丰三年庚申,王安石60岁

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1084年,元丰七年甲子,王安石64岁

将其居住的半山园改建为寺庙

1085年,元丰八年乙丑,王安石65岁

宋神宗去世,新皇登基,王安石变法被废除

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丙寅,王安石66岁

病逝,享年66岁。

王安石作品读史介绍

读史是一首七言律诗,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读史》作品收藏在《全宋诗》中。《读史》这部作品与王安石的咏史作品一样,是对于现实问题有感而发而创作的一首即兴作品。全文共65个字,内容深刻达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画像

引原文: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从古至今能功成名就的人都是历经磨难的,但是他们的伟大事迹将会何人来记载呢?

处于当世当场的人都无法正确客观的将事情描述清楚,记不准确,那么后人就更说不清楚,道不明真相了。

史书记载的也有糟粕的,用文字叙述的内容记录的事实其实很难表达就像人们用绘画来描写人物肖像始终无法画出其精神气。

通过史书记载怎么能将圣贤人的思想全部记载完全呢?但是却依然有无数人抱着古典,不能醒悟。

首联讲述了诗人的忧虑,多少人为了能功成名就,背井离乡,千辛万苦才能有所成就,这些努力过后这奋斗精神,如果没有后人为其记载流传那不是太过于可惜吗?

颔联诗人感叹,现在都讲不清楚了,千年后还有谁能道真相呢?

颈联表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他为这些能人感到遗憾,历史真相不能得到完美记载。

尾联也是抒发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整首作品表达了诗人认为对于史书记载应该要剔除糟粕,吸取精华,这样才能达到一个高境界。在作品中诗人显然思想很顿悟与开明,他清新的认识现实社会,又能理智的看历史,看未来,可谓是思想独立有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