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完璧归赵 「成语故事?
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 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和氏璧,想假装以15座城池与他交换来骗取和氏璧。
赵惠王派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蔺相如设计骗回和氏璧,并派人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气得要杀死蔺相如。
完璧归赵成语故事?
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意思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后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主人。
完璧归赵简单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惠王从楚国得到一件宝贝,名叫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情后,写信告诉赵惠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惠王召见了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意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王得到了城池,就把和氏璧送给秦王,反之,一定把和氏璧完整的带回来。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昭王非常高兴,却毫无将城池给赵王的意思。蔺相如便对秦王说:玉上有一个小瑕疵,我指给大王看。拿回宝玉后,他走到柱子前说道: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宝玉而不给城池,经过我的劝说才答应,赵王斋戒五天,才让我捧壁前来,以表示对秦国的尊敬。
大王却礼仪简慢,毫无交换的诚意。若大王一定要抢夺宝玉,我宁可将脑袋和宝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昭王无奈,只好拿出地图划出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蔺相如担心秦王只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仪郑重交换,秦王只好答应。蔺相如便派随从带着和氏璧,从小道返回了赵国。等到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的事情告诉秦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完璧归赵历史故事的成语故事?
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蔺相如护送和氏璧的故事。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完璧归赵是一个历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成语一般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完璧归赵是什么成语故事?
蔺相如
蔺相如。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蔺相如护送和氏璧的故事。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完璧归赵是一个历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成语一般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完璧归赵类似的成语故事?
原璧归赵 【读音】:yuán bì guī zhào 【解释】: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指原物归还,并无损失。 【出处】:清王浚卿《冷眼观》第十八回:“[你]敢是有甚么方法,能把那位客人失去的四百番花边,原璧归赵么?”
像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井底之蛙、刻舟求剑、南柯一梦、亡羊补牢、杯弓蛇影、拔苗助长、惊弓之鸟、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买椟还珠、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智子疑邻、螳螂捕蝉、掩耳盗铃、南辕北辙
完璧归赵成语故事简短80字概括?
成语故事: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邯郸。”(原文是 “完璧归赵”。)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邯郸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蔺相如回到客栈,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邯郸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郸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邯郸去了。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成语释义: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后来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本人。
枣树像钥匙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枣树像钥匙不是成语,枣树钥匙的故事如下:
从前有一户人家,夫妻俩在院子里种了一棵大枣树,妻子常常用它来晾晒衣服,丈夫好吃懒做。
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半仙,说是他们家的枣树是开启宝山大门的一把钥匙,于是用四吊钱买走了他们家的枣树。
丈夫和半仙一起把砍下来的枣树抬到宝山大门前,用枣树果然开启了宝山大门,他们迫不及待地跑进去果然看到了一大堆金银珠宝。等他们正往怀里装珠宝时,看守珠宝的门神追了过来,半仙被杀了,丈夫把珠宝全部还回去,就连把自己卖枣树的钱也给了门神才逃过一劫,最后他空着手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异想天开,想着不劳而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