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故事是:公元263年,蜀国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后,被魏元帝封了个无实权的“安乐公”,并命他迁居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便宴请他来府上做客。席间,司马昭故意安排了蜀国歌舞看是否会引起刘禅的思乡之情。没想到,刘禅看了表演竟然无动于衷,甚至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乐不思蜀,现今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此地乐不思蜀成语故事?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完整版?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角是谁?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角是:刘禅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释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语出] 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近义] 乐不可支 乐而忘返[反义] 叶落归根 恋恋不舍[用法] 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多用在书面语里。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紧缩式。[辨析] ~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则有“忘本”之意。[例句] 你到了外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英译] too happy to think of home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主要内容20字以内?
乐不思蜀讲的是蜀汉昭烈帝病逝于白帝城后,后主刘禅当政,此人昏庸无道,不懂治国只知玩乐,最终国灭被俘,在异国他乡被软禁之时,司马昭为试探刘禅,故意表演蜀国歌舞给他看,蜀臣皆悲,唯刘禅不悲返喜,司马昭问曰:汝思蜀否?禅答曰:此间乐,不思蜀。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试问:连祖宗家庙,江山臣民都不爱的人,他又会爱谁呢?说明这样的人极度自私,不懂爱国的人就是行尸走肉,禽兽不如。(现在有人说他是大智若愚,为求自保故作痴态忍辱负重,我不敢苟同。请问他可有过复国之行?他可有过复国之想?)
乐不思蜀比喻什么?乐不思蜀比喻什么?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乐不思蜀”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造句:小朋友科技馆玩的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快乐得想不起蜀国了吗?这是蜀国后主刘禅被魏国俘虏后安居洛阳时的写照。蜀后主刘禅认为自己在洛阳有住宅,有仆人,很高兴,快乐得忘了蜀国。由此衍生一个成浯:乐不思蜀。比喻人在新环境下忘了原来的一切,很满意新生活,开创新局面。
乐不思蜀结果?
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刘禅投降魏国之后,但正是因为他胸无大志,最后反而寿终正寝。
刘禅投降后,先是受到了司马昭的恐吓,之后便被司马昭封为了可世袭的安乐公。在刘禅被封安乐公以后,司马昭盛情款待了他,其间就发生了著名的,乐不思蜀的典故。
当时的蜀国臣子无不难过流泪,魏国臣子却嘲笑刘禅愚蠢,胸无大志。但同时司马昭却对刘禅彻底放心。这可能就是刘禅的高明之处。
蜀汉已经不复存在,刘禅是无力反抗司马家族的。刘禅的愤愤不平必然会招致司马昭的猜忌之心。
但因刘禅胸无大志,谨慎言行,在归顺司马后,他安然度过了8年的时间。六十四岁过世的刘禅,在古代也算高寿了。
乐不思蜀断句?
乐不思蜀,是形容在一个地方贪图享乐,不想要回到原来的地方或者位置。
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在三国时期。
三国时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以后,昏聩无能,导致蜀国被灭。
魏王将他安排到了洛阳,并封了一个“安乐王”的称号。
有一次,聚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了蜀国的歌舞想刺激他。
刘禅的随从们想起自己被灭的国家,心里都非常难过。
然而刘禅却没什么感觉,并且说了句:“此间乐,不思蜀。”
成语乐不思蜀由此而来。
因此我认为,乐不思蜀的断句应该是:乐、 不、 思蜀。
欢迎发表不同意见。
乐不思蜀来历?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它是指蜀后主刘禅被俘后,甘于现状,从来没有思念过自己的国家蜀国。后来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在新的环境中过得快乐,再也不想回到从前那个旧的环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