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大国外交强对强,双方高手费思量。退而有节看全局,风正一帆待远航。历史网(www.moulishi.com)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期间,乔冠华与基辛格紧张地讨论起草公告。经过互相磋商,终于在台湾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毛泽东批准了关于台湾问题的这一段。尼克松也批准了。准备第二天到上海后向全世界宣布。
可是节外生枝,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对此不满,提出了修改的要求。乔冠华只好向周总理汇报:“他们内部不统一,又要我们作让步,我们已经作了很多让步了。他们美国人自己的矛盾,让他们自己消化吧。”
周恩来望着乔冠华,说:“冠华,公报的意义不仅仅在它的文字,而在于它背后无可估量的含意。你想一想,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你和我在今天都无法估量的。”周总理又说:“我们也不能放弃应该坚持的原则,这个事,要请示主席。”他当即拿起红色的直通电话。
毛泽东听了汇报,想了片刻,口气十分坚决地回答说:“你可以告诉尼克松,除了台湾部分我们不同意修改之外,其它部分可以商量。”毛泽东停顿了一会,又严历加上一句话:“任何要修改台湾部分的企图都会影响明天发表公报的可能性。”
于是基辛格与乔冠华在刘庄又开了一次夜车。凌晨二时,另一个“最后”草案终于完成了,当然,吸收了罗杰斯的专家们一部分意见。草案再次提交双方首脑正式批准。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上海公报。
为了打开中美关系,体谅到美国的具体处境,在公报草案中,毛泽东已作了一定程度的让步。但让步时不能无节制的,无原则的,在台湾问题上毛泽东坚持了原则。这种“退而有节”的策略,表明了毛泽东原则的坚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