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历史真相》

《三峡》写的只是巫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是初中课本中郦道元的《三峡》,然而,读这篇文章时,可要当心。

虽然文章开篇一句就是"自三峡七百里中",其实,这段文字只写了一个巫峡,并不是我们所认识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峡。

在这段文字之前还有:"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这部分已经写完了"三峡之首"、"瞿塘、黄龛二滩"。接下来才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才是开始写巫峡了。

《三峡》之后的文字接着是"江水历峡"、"江水又东径流水滩"、"江水又东径宜昌北"、"江水又东径狼尾"、"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然后是"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这段文字才写到了西陵峡。

长江三峡或奇或险或壮美,各有各的特点,课本选文这百余字仅说了一个巫峡,在这之前所说的是瞿塘峡,在这之后写的是西陵峡。观文意,"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之前省略了主语"巫峡"。"自三峡七百里中"只是状语,起限定范围作用。全句应当是:在七百里三峡中,巫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一节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收尾,其实也已经告诉我们,这部分写的仅是巫峡。

还应该知道的是,三峡并非七百里。

《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七百里"课本无注,种种翻译、解释全认为"七百里"就是700里。无解说即表示没有疑问。其实,三峡是193公里,也就是不到400里。400、700,古今对里程的认识不会差距这样大吧?其实这"七百里"并非实数,极言其长,行文造势而已,不可实解。

民族简史 姓氏起源 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