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的来源如何 《百家姓》之前怎么产生的呢

中国至今的姓氏有成千上万过,从历史流传至今,基本是在宋代有了《百家姓》后就固定了下来,而在《百家姓》之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可能答案不尽相同。

\
  中国人自古至今的姓氏来源主要基于五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继承与发展:
  一是用部落的图腾为姓。即图腾符号是什么就用什么为姓,如楚庄王的姓为“有熊氏”,其祖先部落即是“熊”的图腾等等。
  二是以氏族的头领为姓。在母系氏族时代,姓氏多带女字傍,说明其部落是有地位和威望的。如:妫、姬、姜等等都是古老的姓氏,到了父系氏族以后就随父亲姓了。
  三是以国名或地名为姓。在古代一般由一个国家迁到另一个国家,由一地迁往另一地,往往要改姓。有的则是为了纪念已经灭亡的国家,而以国名为姓;有的则是以封地为姓;有的则是担心被追杀,而隐姓埋名,改名换姓。如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因平叛有功被封于殷墟一代,并建立了自己的卫国,后被秦灭掉,其后世子孙就以国名为姓,称做卫氏;再如陈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裔,找到了舜的后裔妫满,武王封他为陈候,奉守舜的宗祀,其后代子孙就姓陈;周代唐叔虞的后代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其子孙就以杨为姓;春秋时宋国上卿正考父之子嘉,字孔父,被杀,他的儿子逃到鲁国,并以父亲的字“孔”为姓。
  四是以祖先的官封为姓。有的古人为了怀念先祖的荣耀,其后代子孙往往以先人的官职和封号为姓。如钱姓,其祖先彭祖的孙子彭孚在周朝做的是专门掌管钱财的官,因此其后世子孙就以他的官名作为姓;再如李姓,起源是皋陶在帝尧时担任大理(司法长官),其后裔继承官位,就称为“理氏”,传到商末时,理征因执法不阿,得罪商纣王而被杀,他的妻子逃亡在外,靠取食李子充饥活命,于是就改“理”为“李”;再如王姓,商代的王子比干、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等等,因为是王族,后世子孙就以王为姓了等等。
\
  五是帝王或君主赐的姓。一个大家庭有共同的姓,各分支还有“氏”。如黄帝有25个儿子,就赐分为十四个姓,姬、妫、滕、荀、任、祁等等。另妫姓陈氏在春秋时,陈厉公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的儿子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五世孙田无宇的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伐莒国有功,而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孙”意味着做将军的人,家丁兴旺、子孙繁衍。孙书即为田书,亦即孙武的祖父。
\
  中国人的姓氏到了宋代公元九六○年时,因为有了《百家姓》,姓氏就基本上固定下来,虽有继承和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宋时的《百家姓》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发展到目前,虽说有6000个左右,但是真正能够实用的,也就有1000个左右。中国有5000多年的发展文明史,无论姓什么叫什么,归根结底一句话,五千年前是一家,都是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