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公姬旦长子伯禽之幼子鱼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长子姬伯禽有个幼子名叫鱼,被封食采邑于东野(今山东曲阜),其后代有人遂以地名为姓氏,称东野氏。对此,有学者姬长城在《姬家屯志》中记载:黄帝二十二世(周公三世):讳祖姬酋,周康王姬钊十七年(鲁公五十四年,鲁考公元年,公元前1004年)已卯即位,是为鲁考公,在位四年薨,无嗣。弟姬熙,周康王二十一年(公元前999年)癸未即位,是为鲁炀公。鲁炀公筑茅阙门,招进贤士,以礼化民,在位六十年薨。鲁炀公当时因弟姬鱼年少,特请命周王,被封附庸国东野,以田名为姓东野氏。
姬鱼后生子二人:长子东野宰,次子东野费。此后繁衍东野氏一族,史称东野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平子,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夫叫季平子(季孙间如),因有功于国,被封赐食采邑于鲁国东野(今山东平邑)。季平子,公元?~前505年待考,本名季孙意如,春秋时鲁国人,季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谥号“季平子”。季平子原是鲁国上大夫,聪颖谋志,曾在周景王姬贵十三年(鲁昭公姬稠十年,莒著丘公己去疾十年,公元前532年)率鲁军攻伐莒国,战胜后夺取了莒国的郠邑(今山东沂水),还以俘虏做人牺,祭祀亳社,引得当时诸侯们哗然。因此,鲁国从一直从公元前517~前510年实际上都没有君主在位,只有季平子联合了叔孙氏、孟孙氏在执政,待鲁昭公于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在乾侯逝世后,季平子干脆将鲁昭公葬于鲁国君主陵墓道之南,不使其与鲁国前世祖宗并列。由此可见季平子在当时鲁国之势大,已远凌君王之上。但不久,季平子也在郁郁中病逝了。
在季平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野氏,世代相传至今。
各支始祖
东野沛然:按史籍《东野志·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记载:旧本题海盐吕兆祥撰,裔孙东野武订。考兆祥与武皆明末人。而是编二卷之末附录顺治、康熙中奏议,详载圣祖仁皇帝恩授东野沛然为五经博士。盖即沛然因兆祥旧志稍为续补也。前有吕化舜、方应祥《原序》。而《粘本盛跋》则作于康熙壬寅,《陈良谟序》则作于康熙丙寅,亦续刻所加也。考《元和姓纂》载,伯禽少子别为东野氏,则东野氏系出周公,更无疑义。世承厥职,原非滥膺。惟是所叙世谱,称第三代生二子,长晖次晞;六代生二子,长缙次绅。其人皆在春秋以前,则兄弟联名已在应玚、应璩之前。又二代东野宗,于田中胜处建祠以安先灵,则大夫之庙可不建于家。十六世东野获,字获德,号白云,则别号已见于战国。二十一代东野质,遭楚灭鲁,负子携谱,窜于东吴。是别族不必于太史,而战国之末尚延吴祚。盖谱牒之学,古来即不一说。司马迁叙五帝世系,往往与载籍抵牾。而白居易自叙世系,亦与《左传》相违。记载异同,固不足怪也。
迁徙分布
东野氏复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鲁郡为郡望。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追封周公为文宪王,并在鲁国太庙旧址为其建文宪王庙,东野氏一族列入庙堂。自得姓之后,姬鱼一脉东野氏一直在山东省的曲阜一带发展,而季平子一脉东野氏则一直在山东省的平邑县一带发展。后历经楚灭鲁、鲁公之后“残伤离散”,汉末避战乱,元末避荒乱等三次较大的迁徙,在曲阜地区的平野氏族人已很少了。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当康熙大帝授予第七十五代东野沛然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时,在曲阜地区的东野家族仅百余人。
今山东省的济宁市、曲阜市、泰安市、临沂市平邑县、济南市章丘县、邹城市、聊城市、宁津县、东阿县,河北省的黄骅县,河南省的沈丘县,江苏省的扬州市、徐州市沛县,辽宁省大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津市,北京市等地,均有东野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堂号
东鲁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鲁郡堂。
家谱文献
东野志书,(明)明吏部序,明崇祯年间处撰,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续录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沈丘市。
字辈排行
山东临沂平邑、泰安、新疆、黑龙江东野氏字辈:“枝兴衍(燕)崇(丛)绪,龙(隆)茂庆传(脉)长,广(光)生忠厚嗣,永远(圆)贞正方,至(智)德开鸿(宏)运,达(大)孝毓(育)福(书)祥,礼乐培家训,信义作宝章”(注:加()的字与其前字同义,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