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姓为少见姓氏。现多见于皖北、鲁南及苏北地区有分布。伴随经济发展及人口流动,皖南、苏沪一带逐渐增多。《中国姓氏大辞典》记录在甘肃兰州,北京,陕西,山西太原、永济、绛县,山东沂水,河南洛宁、灵宝、义马、周口,湖北武昌,湖南益阳、湘潭,台湾嘉义、高雄、台北、台中,安徽淮南,江苏泗洪、无锡,浙江长兴,福建罗源,重庆綦江,陕西西安、耀州,吉林扶余等地均有此姓。
纵姓来源
《姓氏英贤传》云:“(周)平王之子三,长曰精,封与纵,后为纵氏。”此以封邑为氏。周平王叫姬宣臼,故出自周平王的纵姓,显然是周天子后裔。明朝有纵文,正统中任日照训导。纵姓起源于东周周平王长子姬精分封纵地,其后人以地为姓.纵地可能在山东,因为我们安徽萧县纵姓人都这么认为,另有考证周平王之子名精封於纵(在今河南省,今无纵地之名)、因地为姓、是为纵氏受姓之始、至汉有纵公、官至将军、乃迁东莞(在今山东省,今无东莞之名),至宋有纵康义、著周义会通三十三卷、举博学鸿词、官於萧因家焉(见姓氏通志)
世序表
纵氏家族世序表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十八 系 二十四 榜 三十 传 三十六 叶 四十一 友 四十七 庆 五十三 载
十九 衍 二十五 华 三十一 周 三十七 嗣 四十二 承 四十八 诗 五十四 荣
二十 精 二十六 绵 三十二 易 三十五 奕 四十三 先 四十九 礼 五十五 昌
二十一 封 二十七 世 三十三 贻 三十八 书 四十四 一 五十 启 五十六
二十二 肇 二十八 德 三十四 谋 三十九 香 四十五 堂 五十一 后 五十七
二十三 瑞 二十九 家 三十五 奕 四十 孝 四十六 吉 五十二 千 五十八
纵氏著述
【康义公 《周易会通正义》三十三卷 (宋史艺文志202页) 】
【铉 公 《滓溟齐花竹石四谱》 (郡志) 】
【慎蒙公 《苜蓿诗草》 】
【春帆公 《焦窗诗选》 (徐州诗征) 】
【怡瀚公 《三有轩诗集》 (徐州诗征) 】
【司灼公 《竹溪诗草》 】
【羽生公 《藏拙齐诗草》<新编白话西厢记> 】
【恩浓公 《漪园诗草》 (徐州诗征) 】
【白踪公 《白踪诗存》<关睢集> (上海经纬书局出版) 】
纵氏家族遗泽录
一、凤山辟径
凤凰山在萧城北面,西与泉山相接。两山交界处陡山口有圣泉焉。圣泉为萧县旅游胜地。此处有圣泉寺,寺依山势,广廊殿门,颇为壮观,有二子读书洞,郑公墓等景点,此处又为山南山被交通捷径,但山峦陡峭,往来不便,我八世祖峻崖公为方便行人,捐资巨万在陡山口凿石辟径。据传,峻崖公置制钱于工地,过往行人抬筐,即抓一把制钱作为报酬。路径终于开通,行人德之。立碑纪念。碑为三角形“文革“前仍在,可惜现已不存。
圣泉有泉水潺潺,清凉味甘。大旱之年仍涓涓细流,虽一勺之泽,常年不涸。我十五世祖之达公在圣泉亭石柱上撰书联语:“此中流量泽,万载垂青风,“表达了之达公对为官清正廉明的企求与希望。
凿城立门
萧县孔廊始建于明万历46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又是当时萧县的最高学府。称圣廊、文廊、学宫、俗称皇学。但逼近城墙,形势不敞,为改善皇学景观,我 祖锡衮公出资购买民宅,开辟云路,凿城立门,名曰清云门,改善了孔廊周围的环境,有豁然开朗之势。次年秋闱君彬、任君懋华一同折桂,进清云门而进祭祀孔子。邑人感之,锡衮公还捐资修葺孔廊,至今为人陈道。
二、汴水建桥
萧县古城在今城西北,即圣泉寺西北,城在汴水之南,过汴河全靠渡船,极为不便。我十一世祖之达公为方便交通,捐资建二十四孔桥长桥,行人感德。萧县八景之一的“汴河晓渡”即言此二十四孔桥也。1577年黄河决口,桥与县城均沉入地下。五十年代初,治理岱湖水患,开挖河道时,曾挖及桥栏杆,当时广为流传,令人赞叹不已。
三、兴建向东禅院
向东禅院是人们祭祀的廊宇,旧址在今萧城中学。向东禅院是我 祖邦汶公捐资所建,邦汶公还捐资建造秋季庵,1938年萧城沦陷,为日寇所焚。一直在今银行家属院内,邦汶公兄弟三人,邦汶公居长,其次邦佐、邦诚。这两处遗址1937年尚留有碑记,今已无存。纵氏家族修建廊庵、桥梁所在多有(如帽山廊、障山二郎廊、岱河老桥、岱湖东大堤、岱霞公捐资建纵井、陡山口桥等)难以一一指辨。
纵氏烈士英明录
纵衍朋 杜楼镇纵张庄 纵精海马井镇纵封伍 闫集镇刘店 纵肇军官桥镇纵瑞香 马井镇道口
纵衍卓朔里镇纵楼 纵精汉 朔里 纵封全马井镇纵肇宣官桥镇纵东方青龙集
纵精荣 杜楼镇业庄 纵精建 杨楼镇刘套 纵封连 三座楼 纵肇光大屯镇
纵精义官桥镇纵封义 帽山纵林 纵封联曹村纵肇凤 官桥镇
纵精同大屯镇纵封元官桥镇纵封雨 永固西北纵庄 纵肇祥曹村镇
纵凤精 王寨镇李楼 纵封合官桥镇纵封团 永固西北纵庄 纵肇明曹村镇
纵精吉马井镇纵封堂 大屯镇南海 纵一民 纵瓦房 纵肇君 蔡里镇纵山头
龙潭文公墓碑记
纵氏世居古萧,族茔葬於邑西北朱珊村。成化庚子迁先大夫茔於里仁乡明山之阳,以避水患。茔基四亩五分,时值白金一十七两四钱。已而正德庚辰,名堂为水所剥,铉辄董公垒石,横宽三十五步,高下悉因地宜,周围缭以石垣,内植柏杨之类约千余株,行道者靡不叹羡良久而去,有因知子孙之繁盛者难以数计。我辈闻之,而环观其势,心虽少慰,犹恐岁久不无倾颓摧折之患,已故慎择僧人,为置高原百亩,供僧衣钵,东西兴北抵山,南届刘氏地,铉之尽心如此,尚无以报前人於万一,落成之后,用勒诸石,以垂不朽。卑吾子孙鉴而弗替,当以我之所以尽心於前人者而尽心於我矣,否则宁无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