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古潜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潜国,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故址在今湖北省江汉平原腹地的天门市潜江县、竟陵县、华容县一带,与强楚为邻。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古潜国在楚地,以地为氏。”后为楚国所吞灭。
潜国灭亡之后,其国贵族以及部分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潜氏,读音作qián(ㄑㄧㄢ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时期的灊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灊地,古地名,又作潜地,有灊山、灊水而名。春秋初期荆地归楚后,灊地为楚国邑城之一,其故城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十五公里一带。其地居人以邑为姓氏,称潜氏,读音作qián(ㄑㄧㄢˊ)。
明朝史学家张廷玉在《明史·地理志》终描述:“潜山府西北。元末废。洪武初复置。西北有灊山,亦曰天柱山,亦曰皖公山,即霍山也,皖水出焉,别流曰灊水,合流注大江。”其地名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所述潜山府即今安徽省潜山县。
第三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灊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灊水,古河川名,又作潜水,春秋时期为古蜀国之地,其水源流在今四川省境内。上游分别为巴水、后江、中江、前江,诸水流至渠县会合后,始称为渠江,复向西南流至合川县,最终注入嘉陵江,全长四百八十公里。古语所谓“巴山蜀水”之水,就是指这条潜水。
潜水河流域孕育了勤劳勇敢的巴、蜀古人,自周武王姬发征服巴蜀之地后,其居人即有以这条河川为姓氏者,称潜氏,只有该支潜氏的姓氏读音作càn(ㄘㄢˋ)。
第四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五代时期后梁大臣钱佶,属于避难改姓为氏。钱佶,公元851~919年,字正臣,号野翁,彭城人(今江苏徐州铜山),《钱氏宗谱》排行昌九一。钱佶之父脚钱筹,字明睿,生于唐太和戊辰年二月,卒于唐成道壬午年,《钱氏宗谱》排行盛四五。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后梁太祖朱晃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农历4月,唐哀帝李拀被迫禅位于权臣、彭城人朱温,唐朝灭亡,朱温立国号为“梁”,史称后梁,都开封,改名朱晃,五代时期开始。当时钱佶仕于后梁,官至兵部尚书。
据史籍《五代史》的记载,后梁太祖朱晃为人阴险毒辣,不但滥杀前唐宗室及朝廷百官、殃及无辜者无数,而且对自己部下、功臣、兵卒等也同样不择手段。与梁太祖同为彭城人的钱佶,目睹其为人,深知朱晃为巩固帝位,必将诛杀功臣,争夺兵权。虽自己功绩卓著,也免不了梁太祖的诛杀。果然,朱晃称帝后,即在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的农历4月15日,命钱佶前往湖南道任职。钱佶立即意识到自己江在赴任途中肯定要遭到后梁太祖的谋杀,遂于半途中举家逃往同族人钱穆控制的二浙地区,隐居于吴越钱王的属地临安于潜。为不连累钱穆,后来钱佶改姓氏“钱”为同音的潜氏,从此称潜佶。不久,潜佶又迁居至三县交界的清静之地,即浙江缙云壶镇左库。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潜佶卒,终年六十九岁,葬于缙云壶镇下潜,其墓至今尚存。
在潜佶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所改之姓为姓氏,称潜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qián(ㄑㄧㄢˊ)。
得姓始祖
钱佶。
各支始祖
潜 进:潜佶长子,赴蜀为官,其后代迁播西部各地,历次编写的潜氏宗谱均有记载。传到潜氏第十一世,缙云潜氏达鼎盛时期。在壶镇下潜,潜氏兴旺发达,人口更往东边延伸,山林田产直达磐安的交界处。从公元1174年到1274年的100年间,缙云潜氏就出了五位进士:其父子进士为潜说友、潜祖昌,兄弟进士为潜说友、潜尚友。潜氏勤奋好学,蔚成风气!南宋末年(公元1275年),户部尚书潜说友遭奸臣诬害,削职到江西偏远山区,抄没家产。而在缙云却变成官兵见潜氏便杀。凡潜氏聚居的村庄,大火连烧三天三夜,无人敢救。潜氏族人纷纷改姓,如缙云与磐安交界处的一些潜氏改姓卢氏。只有舒洪贞溪塘头的少数潜氏族人逃入深山,逃过一劫。据《潜氏宗谱》记载,第十三世时潜氏仅剩六户,第十五世时仅剩四户!因此潜氏留下祖训:只愿子孙种山,不愿子孙做官。自公元1275年农历5月潜氏遭灭族大屠杀后,到清末六百多年间,潜氏只出了一个进士即潜颍。潜颍源出缙云茶川村,却是出生在江西高安县,在江西登进士第,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明成祖器重其才华,御封虎眼御使。传至第二十世潜溟,又名潜凤,缙云茶川潜玉之长子。潜玉次子为潜凤玉。后潜凤玉因不满官场险恶,弃官隐居杭州西湖。从此这二位潜氏均失去联系,后续宗谱也失去了他们后代的记载。今天,第十一世潜说友、第二十世潜溟被列入《中华名人大字典》。
迁徙分布
潜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四十三位,以临川、雁门为郡望。
今浙江省的金华市、丽水市缙云县、上虞市、建德市、桐庐县、杭州市余杭市、绍兴市嵊州县,湖北省的随州市、襄樊市,江西省的奉新县、靖安县,山西省的长治市,北京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潜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