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
孙林父。追溯起来,戚姓应该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 戚姓是发源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姓氏,关于戚姓的来源,据《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以封地为姓,后来,成为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海的望族。另有一说是卫大夫孙林父当初被封的采邑“戚”地并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孙敖会晋侯于戚。”书中并附注说:“戚,卫邑。”这个地方是后来中国戚姓的发源地。河南省濮阳县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戚廷玉:南宋初自汴梁迁临安,后落业苏州城外酒坊。是为包山戚氏始祖。
戚姓起源
戚姓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戚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姓谱》、《万姓统
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文献记载,戚氏源于姬姓孙氏,出自于春秋时期,戚氏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春秋时期,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姬惠孙),姬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到姬惠孙的第七世孙孙林父,他在卫献公姬衎执政时期出任上卿。后来孙林父在卫国失宠,先后出奔到晋国和齐国,卫殇公姬秋执政时期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濮阳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等各诸侯国的交通要塞,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称卫姓氏,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戚氏族人大多尊奉孙林父为得姓始祖。
戚姓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真纳国时期军制戚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戚,就是斧子,非劈钻砍柴的斧子,而是专指作战用的兵器战斧,后亦称行刑之斧、仪仗之斧。戚卫,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专门执掌戚的亲军侍卫,多用于君王仪仗和护卫,以及军营中司职执行军法的刽子手。戚卫是一种非常荣耀的职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在兵书典籍《军礼司马法》中记载:“殷执白戚。”在典籍《诗·大雅》中也说明:“干戈戚扬。戚,斧也。”在典籍《释名》中也有解说:“戚,戚也。斧以斩断,见者戚惧也。用以戚卫。”
在戚卫的后裔子孙中,又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戚姓源流三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沙氏,亦称倪沙氏、尼察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辽宁开原)、乌苏里绥分(今黑龙江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戚氏、倪氏等。
⑵.满族齐达哷氏,亦称戚代勒氏,满语为Cidar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戚氏、齐氏。
戚姓源流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戚姓分布
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十四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三位,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8%左右。
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彭城(徐州)一战,刘邦战败,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庙东,今无)戚员外家。戚员外见刘邦相貌堂堂,将来必富贵,就把其女儿戚姬许配给他。戚姬姿容艳丽,袅袅婷婷,刘邦一见倾心,遂当晚拜堂成亲。戚姬后来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宫。如意聪明伶俐,刘邦说他酷肖自己,甚为宠爱。如意10岁时,封为赵王。刘邦晚年,疏吕后而宠戚姬,当时,戚夫人常随刘邦外出打仗,而令吕后守候宫中。刘邦以太子刘盈性格软弱,欲废之而改立赵王,因大臣固争,而未能如愿,由是吕后嫉恨戚姬及赵王。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大权独揽。她下令将戚姬囚禁。剪去她的头发,颈上再给她戴上铁锁,穿上罪人衣服,罚她舂米。戚姬儿子虽封为赵王,但远在河北不得相见。她常常一边舂米,一边悲歌:“子为王兮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吕后为绝后患,遣使召回赵王,欲杀之。惠帝知母后意,乃亲自迎赵王入宫,同起居共饮食吕后未得其便。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吕后闻其独居,使人携毒酒强迫赵王饮下而毒杀之。接着以酷刑加戚姬,断其手足,挖其双眼,又熏聋双耳,药哑喉咙,扔到猪圈里,称之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绝,病年余不能起,使人对母后说:“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事。我为太后之子太后所为如此,我将何以治天下。”从此纵情酒色,不问政事。戚姬被害,戚家被剿,为避族灭之祸,戚姓人曾改姓齐,迁徙别居。汉文帝刘恒即位,为戚姬昭雪,并在戚家寨修庙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复原姓。当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省东海郡,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