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毛姓历史来源 毛姓历史名人 毛姓图腾 毛姓分布地区 毛姓祠堂

毛姓图腾

毛姓图腾,毛是以鸟羽为图腾的三苗羽民的王冠得姓。毛和苗同音。毛下为鸟形灵台,灵台天齐上为相风鸠鸟。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以国为氏。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亦系出姬姓,周文王第九子伯聃(一作明)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毛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称毛姓。③出自少数民族。始祖:毛叔郑。

姓氏来源

毛(máo)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母弟毛叔郑的封地毛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毛氏,本姓姬,是黄帝后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黄帝,是古代氏族少典氏之子。少典氏娶有娇氏部落女子为妻,生下了炎帝和黄帝。据考证,炎帝和黄帝不是同一个少典氏国君生的,母亲也不是同一人,炎帝母亲叫妊姒,而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据古籍记载:一天晚上,附宝看见天上发出一阵阵强烈的闪电,电光围绕着北斗星,一闪一闪地把四野照得通亮。附宝受到了感应,因而有了身孕,怀孕二十四个月后生下了黄帝。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生而有灵”,就是指的这个传说。黄帝降生地称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部),故名轩辕。黄帝在姬水之滨(今陕西境内)居住成长,便以姬为姓,这样黄帝也就成了后世姬姓的始祖。毛邑本在周朝时的钜鹿(今河北巨鹿),毛叔郑在斯地建有毛国。后迁于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亦称毛国,再后举国避难于河南荥阳地区,依然称毛国。因为毛叔郑是公、侯、伯、子、男中的第四等伯爵,享受世袭特权,所以又被称为毛伯、毛伯郑。

在毛伯郑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皆有以先祖爵号、封国之名为姓氏者,称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毛氏正宗。毛氏族人大多尊奉毛伯郑(毛叔郑)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聃(伯明)的封地毛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在史籍《左传·僖二十四年》中记载:“鲁、卫、毛、耼,文之昭也。”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姬伯聃(一称姬伯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

在姬伯聃的后世子孙中,有以其封地命姓氏者,称毛氏,亦有称彪氏者。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另据史籍《元史》记载:

蒙古族毛胜,公元1403~1460年,原名福寿,是元朝右丞相伯卜花的孙子,后归附明朝。后因率明军讨还湖广、巴蜀等处有功,他以英勇善战,以强悍著称,官至左都督、副总兵,封南宁伯,明成祖朱棣特赐予毛氏,其后裔子孙多称毛氏。

蒙古族毛里孩,原是蒙古族鞑靼部落酋长,与另一首领孛来雄视中原,并屡犯塞下。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毛里孩以鞑靼部(东蒙古)太师之职率部攻扰固原、宁夏一带,并入据河套地区。不久,鞑靼部内部出现分裂,另一位太师孛来杀其首领马古可儿吉思(蒙古小王子),毛里孩回兵又杀了孛来,更立他可汗。后毛里孩又杀了他可汗,之后遣使入明朝进贡,明宪宗朱见深以其名谐音赐汉姓毛氏,其后裔子孙多称毛氏。不过,毛里孩后来还是屡屡率部侵扰延绥一带地区。

源流四

源于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氐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殷周到南北朝时期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和农业,在两晋时期曾建立有前秦、后凉、成汉、仇池等国。氐族酋长很早即称毛氏,如前秦的太傅毛贵,平东将军、兖州刺史毛盛,梁州刺史毛当,河州刺史和都督河、秦二州诸军事的抚军将军毛兴,毛兴之女毛氏是前秦王苻登之妻,称为毛皇后;前秦高陵氐酋毛嵩、毛受。西魏毛遐,又名毛鸿运,北地郡三原人,世为酋帅,官至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其弟毛鸿宾,官岐州刺史,孝明帝时因毛遐与毛鸿宾兄弟战功卓著,特改北地为北雍州,以毛鸿宾为刺史;另毛鸿显系毛遐乳母之子,劲悍多力,随毛遐,毛鸿宾战斗,多冲锋陷阵,官位散骑常侍,封县侯,后为广州刺史。

这些源出古氐族的毛氏族人,很早即已经在历史长河中融入汉族,今已成为汉族毛氏大家族的成员。

源流五

源于回 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 族毛氏始见于明朝,据史籍《明史》记载: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曾祖哈喇歹在明洪武初归附,起行伍为千户,战死;其祖父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死;其父宝以骁勇充任总旗,曾官至永昌百户。毛忠,公元1394~1468年,初名哈喇,西域回回人,能征善战,为明军将领,常从明成祖朱棣北征。明宣德中出征边外,官至指挥同知。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哈喇与都督蒋贵率军征讨鞑靼部阿鲁台所部尕儿只伯,大获全胜,因功升都指挥佥事。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哈喇以守边长达十年有功,明英宗朱祁镇为表彰他,特赐予毛氏。第二年晋升为指挥使。明正统十三年又赐其名为忠,从此称毛忠。

毛忠后为甘肃左都督,封伏羌侯伯,成为后世回族毛氏之祖。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 毛忠战死于固原。毛氏回 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与甘肃一带。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傣族、彝族、高山族、布依族、满族、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毛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为毛氏。

得姓始祖

毛叔郑、姬伯聃、毛贵、毛兴、毛胜(福寿)、毛里孩、毛忠(哈喇)。

郡望堂号

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北地郡:战国时期秦国置北地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西汉时期移治到马陵(今甘肃庆阳),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东汉时期又移治到富平(今宁夏吴忠);东汉末期其地曾被划入羌胡辖境。三国时期曹魏国沿置,治所在泥阳(今陕西耀县)。隋朝时期的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

河阳郡:即浔阳郡,西晋朝永兴元年(甲子,公元304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另外,汉朝时期有一河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孟县西部。

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荥阳堂:以望立堂。

河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浔阳堂。

北地堂:以望立堂。

舌师堂:战国时平原君有食客毛遂。秦国进攻赵国时,平原君向楚国求援,毛遂跟着平原君出使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判,直到中午也未能达成出兵援赵的协议。毛遂就拔剑胁迫楚王,晓以利害,遂订了楚国出兵援助赵国的条约。回到赵国,平原君夸奖毛遂说:“毛先生三寸舌抵百万之师!”毛氏因以舌师为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