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1、郦姓出自轩辕氏,是黄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记载,夏朝建立后,夏王禹追封先代遗民,封黄帝后人于郦邑(河南省内乡东北),建立郦国。郦后来灭国,其宗亲族人,被周惠王封于陈留(河南省开封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郦姓,这是郦姓的最早起源。
2、郦与丽、骊三字相通,骊山氏之后亦有改为郦氏者。
得姓始祖
郦涓。郦姓是个古老的姓氏,是黄帝的后裔,发祥地在中原地区。根据《元和姓纂》和《浣江郦氏宗谱》记载,始祖讳涓,原姓酉,大约和禹同时。禹治水成功后,建立夏朝;夏王禹元年辛卯(前2069年),尊崇华夏始祖黄帝,封其后人酉涓于郦邑(今河南省内乡县赵店镇郦城村),建立郦国,改称郦涓,是为内乡始祖。他的族人以后就以国号为姓,内乡成为中华郦氏宗族最早的源头。配申氏,炎帝之后裔。生子:寰。后来,族人迁居于新蔡郡,即河南省新蔡县。
迁徙分布
根据有关史籍和族谱记载:郦氏家族起源于黄帝时代。轩辕黄帝(一世)娶炎帝之女彤鱼氏为三妃,生子夷彭(二世)于酉山,以酉为姓。夏代初年(前2069年),其后人涓,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郦邑(今河南内乡郦城村),赐姓郦氏,称为郦涓(九世),是为内乡郦姓始祖。商朝年间,郦国演变为骊戎部落,先后迁居骊邑(今河南新蔡)、骊山(今陕西临潼)。商朝末年(前1046年),骊戎部落首领郦连(四十世)帮助周武王灭商兴周,成为西周开国功臣之一。春秋中期,骊戎部落被晋国攻灭。周惠王十年(前667年),郦庞(五十四世)被周惠王封为陈留侯(今河南开封陈留镇),是为陈留郦姓始祖。其后,郦嘉(五十七世)修政爱民,清正廉洁;郦蟠(六十世)为国殉难,满门忠烈。秦代末年,郦食其(七十一世)协助汉高祖灭秦收齐,成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其后裔世袭武遂侯;其弟郦商,东征西讨,战功卓著,后代世袭曲周侯。东汉后期,郦炎(八十六世)迁居涿郡(今河北涿州),是为涿州郦姓始祖;十六国时期,郦姓家族一部分躲避战乱迁往江南金陵,是为南支郦氏;另一部分继续留居华北涿州,是为北支郦氏。北魏前期,郦范(九十七世)军功卓著,为官四十余年,成为朝廷的栋梁重臣,北魏的名门望族。其子郦道元(九十八世)历任朝廷要职,严惩权贵豪强;同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留下了不朽的地理巨著《水经注》四十卷,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隋代末年,郦昶(一百〇一世)跟随唐太宗征战有功,成为唐代开国功臣之一。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被封为扬州刺史,迁居于维扬(今江苏扬州),成为维扬郦姓始祖。唐代末年,各地藩镇战乱纷纷,郦宏(一百〇七世)临危受命,担任大司空。天复四年(904年),惨遭叛贼杀害,忠君尽节。北宋初年(960年),郦文孙、郦斌孙兄弟(一百十一世),跟随宋太祖征西,讨伐叛臣,以战功封侯。南宋初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郦文绍(一百十七世)率领众将护卫宋高宗南渡长江。其后,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郦文绍定居越州(今浙江绍兴)。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其第三子郦元亨(一百十八世),担任诸暨学正,遂迁居暨阳(今浙江诸暨),是为暨阳郦氏始祖。至南宋后期,郦景辅(玺七公,一百二十二世)精于律法,诰赠大理寺提领,在浣江之西开基立业,是为浣江郦姓始祖。南宋晚期、元朝前期,玺四公郦景研生子郦洪(一百二十三世),担任龙虎大将军,前往丹阳抵抗蒙元入侵,后世定居江苏丹阳。玺五公郦景秀居住诸暨城北,后代形成郦村。与此同时,定居诸暨县城的玺七公郦景辅生三子(一百二十三世):曾九公郦哲(留居诸暨县城)、曾十公郦贤(迁居祝桥)、曾十一公郦信(迁居巽坞)。曾九公郦哲生一子:荣六公郦宏甫(一百二十四世)。宏甫生三子(一百二十五世):贵二公郦德继、贵三公郦德祐、贵四公郦德裕。德继生二子(一百二十六世):景三公郦恒,景八公郦仕丰。德祐生四子(一百二十六世):景二公郦成、景四公郦观、景五公郦昇、景七公郦政。德裕生四子(一百二十六世),两支传下后代:志一公郦彦刚、志四公郦彦俊。到了明代,诸暨境内的郦姓家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逐渐分出新的房派:景八派分为元一房、元三房、元五房、元九房、元十房、元六房、元四房、元七房、元十一房;景五派分为友六房、友八房;景七派分为维新房、维尧房、秉彝房、荣华房。这十五个房派,加上玺四派、玺五派、景三派、景二派、景四派、志一派、志四派、曾十派、曾十一派,总共有二十四个房派。因此,浣江郦氏宗族的祠堂永思堂门前立有二十四尊石狮子,就是象征这二十四个房派的。如今,玺四派的后代遍及丹阳、镇江、南京、句容、宜兴、常州、张家港、无锡、苏州、上海等地。玺五派的后代主要居住在诸暨城北的郦村。还有玺七派的二十二个房派,景四派迁居湖南邵阳、武冈、通道;其余遍及诸暨一百三十余村,以及绍兴市区、柯桥、萧山、富阳、桐庐、浦江、义乌、衢州、嵊州、上虞、路桥、玉环、杭州、嘉兴、上海、安徽安庆、湖北来凤、重庆万州、云南盐津、北京、香港、台北、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