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列姓历史来源 列姓历史名人 列姓图腾 列姓分布地区 列姓祠堂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远古炎帝神农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炎帝的世系,据典籍《礼记·祭法》中疏引《春秋命历序》记载:“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在典籍《易·系辞》中疏引《帝王世系》记载:“神农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误用,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当然,传八代而历五百二十年,是值得怀疑的。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为德王,故日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这与前述的二说有不同,厉山、姜水和鲁,系西、南、东三个不同方位,表明炎帝族经历过长期、大幅度的迁移。在史籍《吕氏春秋·慎势览》中记载,“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这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所谓“凡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另外,在史籍《万姓统谱》所载的世系与《帝王世系》大致相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这说明,黄帝系继炎帝氏统一天下,其所取代的是炎帝族的不肖子孙。在史籍《汉书·律历志》中记载:“神农氏”号炎帝,又日魁隗氏,又日连山氏,又日烈山氏“。因此,神农氏一族可能是自帝柱(稷)或帝魁起称炎帝,以后沿袭递嬗的氏族首领,皆称为“炎帝”。最著名的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其在位一百四十年(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一百二十年。炎帝逝世后,葬于湖南茶陵(今湖南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八十年(公元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六十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四十八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四十二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五十五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于轩辕即黄帝。黄帝姓有熊氏(所谓榆罔弟困辕,只是表明炎帝、黄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两个部族)。

第九世,名器,榆罔之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今湖南衡山)。

第十一世,名术器,祝融之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器之子。

第十三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西周初期的姜太公吕尚即其后裔。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自古以来,大多传说神农氏之子嗣中,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列氏,当为姜姓炎帝神农氏的嫡传子嗣,因此多有列氏族人尊奉炎帝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列宗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路史》中记载:“列姓,出列宗氏,楚公族,望出荥阳。郑有隐者列御寇,著书八篇,号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圄寇、国寇,为战国初期的郑国人,是著名战国前期的道家代表人物。相传,列子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在史籍《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主张清静无为。史籍《吕氏春秋》中记载:“子列子贵虚”。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据说,列子先后著书有二十篇,十万余字,今仅存《天瑞》、《黄帝》、《汤问》、《周穆王》、《仲尼》、《力命》《杨朱》、《说符》八篇,遗成《列子》一书,其余者皆失传。《列子》一书中寓言故事有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在列子的后裔子孙以及门生弟子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列氏。由于列子名气甚高,因此史称列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拔列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五胡十六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有拔列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氏族部落姓氏拔列氏,多改为汉姓梁氏,这在《魏书·官氏志》中有记载:“拔列氏后改为梁氏”,亦有取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巴氏、列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女真族,出自宋、辽、金国时期的女真族女奚列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金国时期的女真族部落,有女奚列氏,亦称女奚烈氏,与前面所介绍的烈氏为同宗同源,其在辽国时期称为“敌烈氏”。女奚列氏部落是一个庞大的部落家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在金国时期出政为官者、执旗掌军者不在少数。在元朝时期,女奚列氏被称为“亦气烈氏”。

到明朝初期,女奚列氏的两个主要分支开始改称为“钮祜禄氏”(Niohuru Halal)、“赫舍里氏”(Heseri Hala),后在清朝中、后期开始,主要汉化姓氏分别为郎氏、何氏,亦有取谐音汉姓为烈氏、列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潘崇之后列宗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路史》中记载:“列姓,出列宗氏,楚公族,望出荥阳。”春秋时期的楚国至楚成王芈頵(熊恽)执政时期(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楚国公族中的斗氏分支潘氏家族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叫潘崇,他原先是太子熊商臣(芈商臣)的师傅。由于太师潘崇全权掌管廷下环列之尹,诸位大大小小的令尹又皆为芈姓宗亲,因此又称“列宗之尹”,在潘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赫赫威荣为姓氏者,称列宗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列氏、宗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列氏族人大多尊奉鬻熊为得姓始祖,少数人尊奉斗伯比、潘崇为得姓始祖,今河南荥阳、台湾的列氏族人即是。

第六个渊源

源于职业,出自古代农耕技人列者,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列,是古代南、北方水稻种植中的重要农耕工序,列者,就是执行和操作这项工序的人。这在典籍《周礼·地官·稻人》中有记载:“以列舍水。注:列者,其町畦,必使平垣,则水可止舍也。”“其町畦”中的“”字,本义是指“仌出”,即化冰凌如水,水平则止。“以列舍水”的意思是将稻田四畦间地平整好,在种植水稻时,灌入的水方能均匀布于稻田中。而平整稻田是一种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工作,要由经验丰富的“列者”来做,特别是新开之稻田,平整土地十分重要。列者在春秋、战国时期归由农官稻人管辖,隶属于地官府司。

在列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列者氏、列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列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炎帝、列子(列寇、列御寇、列圄寇、列国寇)。

迁徙分布

列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九百五十三位。

今河南省的开封市、荥阳市、南阳市,江西省的赣州市,广东省增城,台湾省等地,均有列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荥阳郡:古代河南郑州以北的武陟、荥阳一带称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郑国属地。秦朝时期始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邲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