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接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载:“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接子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接氏。在典籍《康熙字典》中有记载:“接,姓。<史记·孟子荀卿传>接子,齐人,学黄老道德之术。”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末期楚狂人接舆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楚狂接舆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本名陆通,接舆是他的字,本是楚国公族贵胄的后裔。
陆通好养生之道,经常在四方云游名山川。在当时,社会中有一种知识阶层的人被称作“士”。士进以可出将入相,为王者师;退可以独善其身,隐居自适。当然大多数稍有学问的士阶层的人,都希望在仁途中混个一官半职,以求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士阶层中某一批政治集团人物,一般不会去应聘,更不会主动投告而为其效力的,称隐士,陆通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陆通从小喜欢读书,潜心研究各家学说。他反对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亲自耕种,自食其力。
陆通所处时代为楚昭王熊珍执政时期,所主持的楚国政治一片混乱,朝旨夕易、政令无常,并时常与吴国接战。所以陆通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在典籍《论语·微子篇第十八》中记载他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这在《庄子·人间世》亦有类似的记载:“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一次,孔子游说来到楚国。陆通唱着歌从驿站门前经过。他唱道:“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孔子听后,立即下车想与陆通交谈,谁知陆通很快躲避起来,孔子终究没有能与他交谈。
楚昭王听说陆通是圣贤之士,便派使者持金百镒,车马二驷,请陆通为官治理江南。陆通没有答应楚王的聘请,使者无奈,只得如实回去报告楚王。
再说,陆通的妻子从集市回到草庐后,见这门扉前面的草地上遍布车辙,以为人品高尚一向狂傲的丈夫,现在竟也交结不长进的楚昭王。所以,就用讥讽的语气对刚从田野中归来的陆通说:“先生少而为义,岂老而违之哉!门外车迹何深也。妾闻义士非礼不动,妾事先生躬耕以自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暖其乐自足矣!”见丈夫否认地摇着头,她又指着门前的草地讥刺道:“怎么门口的车辙这么多、这么深啊?”
陆通见妻子误会大了,急忙解释,将楚昭王如何派使者相聘,自己如何鄙视不睬,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夫妻间的误会才顿然消除。陆通的妻子随后便笑着说:“这楚昭王既然已经知道我们夫妻居住在这进而,肯定还会派人来烦闹,我们以后不得清静了,不如赶快离开这里。”
于是,夫妻二人即变姓易名,游遍名山胜地,最后隐居在四川峨嵋山,食桂栌果实,服黄菁子。
历代高道多隐居自适,养性山林,淡泊人生,由此陆通夫妇遂成了道教崇拜的偶像,而被奉为道教神团中的大仙。后道教神团中有所谓“天府四相”,其中“天机内相”就是陆通,据说传说陆通寿数百年,最后被太上老君度升仙班。
诗仙唐朝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有名句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句诗确实是有对孔子的嘲讽意味在里面,《论语·微子篇第十八》中记载的故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陆通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接舆氏,后再分衍为单姓接氏、舆氏。
得姓始祖:
陆通(接舆)。
郡望
夷陵郡: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