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渊源
崇姓源出有: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有崇氏部落首领崇伯鲧,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虞舜时期,夏的前身有崇氏部落活动在今河南嵩山一带,其首领崇伯鲧帮助虞舜治理洪水。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从大禹开始,称夏禹。大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今黄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今黄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虞朝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崇伯鲧与共工曾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都失败了。史称崇伯鲧之妻食苡仁(薏米)后生禹。由于崇伯鲧领导的水工在治水中以拦、堵为主要技术手段(墠渚),因而总是失败,境内总是洪涝灾害频繁。舜帝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议崇伯鲧之罪,杀之。但有崇氏力量鸿厚,故舜帝指定由崇伯鲧的长子禹继续领导治水。后来大禹得到伯益的帮助,确定了共主继承人的位置。大禹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大禹纠正了过去以拦堵为主的错误作法,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浚河流上游各支流的走向,构筑指定方向的人工沟渠,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逐渐减少了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崇伯鲧的有崇氏部落,大多以氏族名称“有崇”为姓氏,称有崇氏,读音作sōng(ㄙㄨㄥ),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到商汤时期,自商朝开国以来,有崇氏就辅佐商王开创基业,为商朝平定北方犬戎叛乱立下汗马功劳。至商纣王帝辛执政,崇氏兄弟二人皆封爵位,成为纣王的重要羽翼。兄崇侯虎继父之位成为北伯侯,掌控北疆地区,阻挡北方犬戎族的入侵。弟崇黑虎封爵为冀州候。当时商王朝辖下共称有八百诸侯,而崇氏兄弟二人就统领了其中的四百诸侯,可见其宠势之大。
西周中期以后,该支有崇氏族人有一部分随着迁徙入秦,遂逐渐按陕西方言将姓氏读音改作chóng(ㄔㄨㄥˊ),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崇氏,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一些史料中皆记载大禹为古涂山氏国人(今安徽怀远),这是错误的。大禹由于成功治理水患,功在社稷,因此被舜帝封赐于方国涂山,其后有称涂山氏,但不能因此就说明他原来就是涂山国人,应该说,大禹是嵩人,即今河南嵩山人。后来的南天竺婆罗门僧人菩提达摩,就是因崇敬大禹而万里迁涉,到其故居“禹门之地”创建了少林寺,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原,此乃借大禹之威,扬夷教之风,结果他成功了。另外,远古的大禹早就已经总结出以分散的防、拦、堵的技术手段是治理不了洪涝灾害的,因为长江、大河(黄河)、淮水(淮河)都是流涌数省之途,任何局部的防、拦、堵、挡,都只会加剧灾害的程度。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认真听取了一代抗日名将傅作义的意见,亲命其为国家水利部长,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一系列庞繁的水利工程设施,直至前水利部长钱正英,仍然坚持以全国疏浚为主的一盘棋式水利建设原则,那些水利设施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无比的作用。莫名的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全境放弃了正确的一盘棋式的水利方针,诸省各市自行其道,一盘散沙,自拦自堵,管他娘的别省、他市如何,构筑多年的国家级水利设施多被荒废,因而自其以降,年年都需要抗洪救灾,血汗涟洒,英雄无数!
依本书笔者看,不回头学学几千年前的大禹,若是不打破行业壁垒、地政坚冰,那么如此以往,肯定是自食其果、祸难不断、泽国泽民!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妊姓,出自夏朝末期太史令终古,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夏桀时期,荒淫无道,因此太史令终古曾泣谏暴君夏桀,但是昏头胀脑的夏桀却不予理置。伤心之余,终古终于弃夏奔商,带走了夏王朝的历代典籍,并使夏桀的罪状更加昭然若揭,为商王朝建立后的史脉传承奠定了文化基础。在终古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终氏、或古氏,时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古代,“终”字通“崇”字,终氏亦称崇氏,该崇氏的正确读音依然作zhōng(ㄓㄨㄥ)。崇氏族人大多尊奉终古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太子商臣之师傅潘崇,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后裔(姬姓)陆终娶鬼方氏女嬇为妻。女嬇怀孕三年,可是孩子总也生不下来。最后陆终只好剖开女嬇的左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然后又剖开女嬇的右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季连的后代鬻熊很有学问,曾做过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父子两代人的教师。到了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敕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建立荆国,称荆君,子爵。后来荆君的儿子正式建立了楚国,史称荆楚。尽管楚君熊通在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在灭随国之后自称为王,即楚武王,但其国君爵号在华夏族的正史中一直称之为“楚子”,表示诸夏从来不承认其王号,爵位止于子爵。
当时的楚国地域辽阔,包括今江苏、浙江、山东南部、河南中部、湖南洞庭湖等的广大地区。到了春秋时期,楚成王熊恽执政时期(公元前?~前626年在位),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潘崇,他就是太子熊商臣的师傅。此前,楚成王欲立长子熊商臣为太子,曾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大王年纪不老,且后宫的宠姬很多,不必急于立储。一旦立了太子以后再想改换,那就容易引起内乱,国家就会不稳定,社稷就会难保。再说商臣长相特别,眼睛鼓鼓的像黄蜂,声音尖尖的像豺狼,这是心狠手辣的征兆,肯定是个狠毒的家伙。为楚国的江山考虑,不宜立商臣为太子。”可是楚成王最终还是没能听取子上的建议,仍将熊商臣立为太子。几年以后,楚成王年纪大了,想改立宠爱妃子所生的小儿子熊职为太子,欲废掉熊商臣的太子之位。熊商臣听到了有关废立的风声,因为不知道是否属实,就去找潘崇商量。潘崇建议他去有意得罪一下楚成王最宠爱的妹妹芈江,然后就可辨明废立的真假。熊商臣便依计而行,故意对江芈不恭敬。果然芈江发怒了,脱口骂道:“你这个畜牲!怪不得父王要杀你呢!”之后,熊商臣把江芈说的话告诉了潘崇。潘崇问:“你甘心做职的臣吗?”熊商臣说:“不甘心!”潘崇又问:“你愿意逃走吗?”熊商臣答:“不愿意!”潘崇再问:“那么你敢做大事吗?”熊商臣迟疑了一下咬咬牙说:“敢!”于是,熊商臣在潘崇的授意策划下,立即召集东宫卫队包围了楚成王的住处,活捉了楚成王。楚成王当然知道难逃活命了,因平时最喜欢吃熊掌,故要求临死之前再吃一次熊掌,以此拖延时间。熊商臣冷酷地说:“熊掌难熟,烧起来很费时间,夜长梦多啊,我不能再等了!”楚成王无奈,只能在长子的逼迫下只好自杀了。熊商臣就此继位,即为楚穆王,立即杀了熊职及其母亲。楚穆王,是使楚国成为春秋时期华中、华南及至中原地区的霸主。楚穆王一直十分感激老师潘崇,除了封潘崇为太师外,还对潘崇大加赏赐,把原来太子宫里的财物全都赏给了潘崇,以示恩宠。从此,潘崇一族在楚国成为有权有势的大家族,由于受到楚穆王的特别恩宠,故而在当时发展特别快,其衍播几乎遍布楚国各地。
在潘崇的后裔中,大多以“潘”为姓氏,称潘氏;但也有以“崇”为姓氏者,称崇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今江苏、浙江、河南等省均有许多崇氏族人,皆为潘崇的后裔。
第四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将军崇公,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的麾下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车骑大将崇公。其后代以先祖名号为氏,称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五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崇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崇山,是一座古来就名的山峰,按典籍《尚书·舜典·注》在记载:“在今澧州澧阳县”,即在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南二十公里处,与著名的天门山相连。崇山海拔1164.7米,主峰面积三平方公里左右。崇山以远古舜帝流放三苗族部落首领驩兜而闻名古今。
驩兜,亦称观兜、驩头、丹朱、鹏吺等,历史商有九个名字,实为中原丹朱部族与苗蛮驩兜部族融合后古文明初期的一个部族联盟首领,即是中国古代口传历史中的三苗族首领,具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由于三苗族否定舜帝具有继承尧帝之位的资格,因此屡次受到舜帝领导的中原部族攻略,遂与共工、鲧一起“作乱”,结果被舜帝镇压,之后将驩兜流放至丹渊崇山,其整个部族则被迫南迁,历经河南的丹水、湖南的澧水、大庸、广西的崇善等地,最后沿左江、郁水东徙,“其子居南海而祠之”,最终成为先秦时期岭南地区较早的古国,后被两周诸夏称为“百越”。即此。当今史家中多有提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个集团共同创造的学说,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就是以驩兜、祝融为首的四大文明集团之一,其山顶今存有驩兜墓、驩兜屋场、驩兜庙等古遗迹,民间亦颇多关于驩兜在崇山地区征战的传说。成为目前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注意的一个古文化地区。
在上古时期,即有崇山地区住民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崇山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崇氏、山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崇氏的姓氏读音作sōng(ㄙㄨㄥ)。
第六个渊源
源于祁姓,出自西汉末期南阳安众侯刘崇,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王莽篡位前后,以西汉宗室为主体的反抗活动不断出现。新朝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农历11月,立国将军孙建奏:“九月辛巳,戊己校尉史陈良、终带共贼杀校尉刁护,劫略吏士,自称废汉大将军,亡入匈奴。又今月癸酉,不知何一男子遮臣建车前,自称‘汉氏刘子舆,成帝下妻子也。刘氏当复,趣空宫。’收系男子,即常安姓武字仲。”奏中提到了“前故安众侯刘崇、徐乡侯刘快、陵乡侯刘曾、扶恩侯刘贵等,更聚众谋反”。刘崇,西汉末期的南阳安众侯,最早看出王莽即将篡汉,遂于西汉居摄元年(公元6年)在南阳府僧纲司即今清凉寺一带谋划,准备首举义旗讨伐王莽,但不慎事泄,被王莽残酷镇压后满门诛杀。他的侄子、弟弟刘礼之子刘隆当时只有七岁,得以生逃,后来在“光武中兴”中功绩彪炳,成为著名的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中的第十六位。
刘隆有子一过继在已故刘崇之门下,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崇氏,世代相传至今,为刘汉贵胄分衍的二百八十七氏之一。
得姓始祖
崇伯鲧、终古、驩兜、潘崇、崇公、刘崇(西汉)、郑崇、刘崇(北汉)、完颜·吴乞买(完颜晟)、阿鲁特·崇绮、喜塔喇·崇纶、完颜·崇厚、扎库塔·崇阿。崇姓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的融氏的儿子陆终。据《元和姓纂》上说,出自夏朝太史令终古,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为姓,终、崇同字,亦即崇氏。终古是后世崇氏家族的始祖,在夏桀当政时官拜太史令,因劝谏夏桀不成而出奔商汤。崇氏后人尊终古为崇氏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崇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八十九位,以彭城、南阳、济南为郡望。
今陕西省的丹凤县、安徽省的滁州市天长县、合肥市肥西县,山东省的济南市、临沂市临沭县、威海市、章丘市、新泰市、潍坊市诸城市、临朐市、青州市,江苏省的南京市、盐城市滨海县、无锡市、阜宁县、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高邮县,甘肃省的庆阳市镇远县、镇原县,河南省的南阳市,河北省的沧州市、张家口市蔚县、廊坊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的宁波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绥化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山西省的运城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台湾省等地,均有崇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