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不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的结束奠定了秦国的强大,而赵国落败也走下衰亡,而最为关键的是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却没有把赵国灭亡。大家都很疑惑,当时秦国如果能灭掉赵国,那不是更快的加速秦国的发展。那么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不灭掉赵国?这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带着疑问,下面就跟随中国历史网小编一起探讨下这一个问题。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不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不灭掉赵国?

  其实秦国并不是不想在长平之战后一举消灭赵国,而是灭不了.在长平战后,秦攻赵被打得大败,另外,此时的秦军统帅不是白起,而是五大夫王陵.白起因不同意继续进攻赵国而被解职.并在5个月后被秦王命令自杀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原因:一长平之战秦虽胜但士卒伤亡近半,国内积粮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无力进一步攻占邯郸灭亡赵。二士卒长时间在外作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乱,随时都有可能叛乱。三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故秦接受赵和之求。

  赵对于事后的割地却产生了分歧,细节不说了。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这一切最终导致秦赵邯郸之战的爆发。秦昭王大怒,尽兵攻赵。其中关于白起不出征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一长平之战秦赢的颇险,并领略到赵人顽强的战斗意志。而这有不同于秦兵的顽强。秦兵之顽强在于利诱即有战功即可封爵得地,赵兵之顽强则源于其内在的民族气质和尚武传统。二秦兵伤亡惨重,尤其是掌握熟练作战技术的秦精锐部队(轻兵、骑兵、车兵、弩兵),这时秦主力部队多为刚加入的下民作战能力有限。对于侧翼的安全更是危险,秦如进攻赵都随时有可能被魏楚联军围歼。三对于秦王对范相的言听计从颇为不满。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军是战无不胜的,即令军65万进攻赵邯郸。

  赵对于秦的进攻准备可以说到了极致,因为赵精锐部队的丧失,赵无力发动野战而转为守城,并为此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及装备。同时外交也积极的开展。赵之平原君因长平之败的愧疚也积极的游说魏楚和组织邯郸保卫战。

  战争开始了....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约五十万人,且分兵三路,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韩之太原,取之,尽得上党地,以牵至赵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约十万增兵南阳, 以拒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直攻赵之邯郸。七月、八月间赵之武安、皮牢,两座赵都唯一可依赖的战略屏蔽被秦攻破。并于十月间兵围邯郸,这年是赵孝成王七年。

  关于秦昭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间对赵攻势,赵国采取的战略是坚壁清野,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而此时的赵国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伤亡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人数约在三四十万人左右。其中士兵年龄多为40岁左右的老人(古40岁即为老)或13到18岁的弱童。而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大约在一至两万人左右,这些构成了赵日夜突袭秦兵的主力。守将为大将军廉颇、宫卫统领乐乘,而平原君赵胜成为邯郸之战实际的最高指挥官。同时赵之邯郸的下民因长平之战,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同仇敌忾,誓卫赵都。  

秦国

  秦军以五大夫王陵为将,军众在三十万左右,以武安为据,包围邯郸,秦军构成以步弓兵为主,且攻城器颇多。秦五大夫王陵于邯郸城下望着邯郸周围万顷苍绿待实而被赵人尽毁的良田,王陵想道:秦军秦昭二十九年取楚都城郢,三十二年取魏都大梁,而兵赵之主力早已于去年斩杀殆尽,此时赵国邯郸守军不过为老弱病残,只需月余便可攻下。但当他看到雄武宽厚的邯郸城墙,及城上站立的赵国士兵时,他发现赵人的脸上分明露着一种决不屈服和复仇的面容。心中竟然产生了不安,这年是秦昭王四十九年,赵孝成王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