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耗尽国力也要收复 七下历史康熙巩固清朝措施

目录导航:

  1. 康熙为什么耗尽国力也要收复
  2. 清朝在台湾采取了什么统治措施
  3. 清初恢复经济的措施
  4. 康熙团结,族人的方法有
  5. 明清时期为巩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康熙为什么耗尽国力也要收复

康熙耗尽国力也要收复是因为他认为收复失地可以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并且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资源和财富。
康熙希望通过收复失地来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
在康熙统治初期,清朝面临着内外多方面的威胁,其中包括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抵抗。
康熙认为通过收复失地可以显示清朝的强大实力,增加对内外敌对势力的威慑,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康熙相信收复失地可以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资源和财富。
康熙认为失去的领土和资源本应属于清朝,通过收复可以恢复国家的完整和繁荣。
他希望通过收复失地来扩大清朝的疆域,获得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以支持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康熙的收复行动也有一定的战略考虑。
他认为通过收复失地可以减少边境的威胁,保护国家的安全。
此外,康熙还希望通过收复失地来扩大清朝的影响力和地缘优势,增加对周边国家的控制和影响,从而提升清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
总之,康熙耗尽国力也要收复是因为他认为收复失地可以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资源和财富,并且具有一定的战略考虑。

在收复台湾问题上,康熙的两个坚持,最终让台湾又重回祖国怀抱。

第一个坚持,是在是否攻打台湾时,群臣反对,但康熙力排众议,重用姚启圣、施琅等人,坚持攻打台湾。

第二个坚持,是在郑氏投降,清兵占领台湾后,朝廷上大臣主张弃守台湾,而康熙却坚持把台湾纳入大清的版图。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第一个坚持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那为什么涉及到康熙收复台湾呢?这要从明末说起。1624年,荷兰趁当时明末混乱,无暇顾及台湾的时候,侵略了我国台湾。

自此,台湾沦陷长达38年之久,直到1661年(顺治十八年),南明将领延平王郑成功,从福建金门挥师东进,成功从侵略者荷兰手里收复了台湾。

不过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以南明将领自居,并没有归顺清朝,而是在台湾开启了郑氏家族的统治。也是这一年,刚刚8岁的康熙即位了,当时清廷内忧外患,自然没有精力顾及台湾。

不过清廷,一直通过招安的方式,给郑家施压,期望用和平手段收复台湾。可郑家却表示,想向朝鲜一样,对清廷纳贡称臣,成为清廷的藩属国,在这一点上,康熙一直没有答应。

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此时康熙已经平定三藩,擒拿鳌拜,手握重权,并成年的康熙决定出兵台湾。

当时朝中大臣反对声音很多,认为没有必要去管那个弹丸之地,对于清廷来讲,彼时的台湾只不过是未开化之地罢了。

但康熙却坚持收复台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台湾郑家是南明余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随时在清廷东南伺机而动,虎视眈眈,为了清廷的安全着想,康熙必须要剿灭这些南明余孽,打破所有反清复明人士的幻想。

第二,台湾郑家也参与了三藩之乱,这对于康熙来讲是最不能忍受的,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凡是与自己作对的,都不会有好下场。

第三,台湾郑家彼时已经陷入严重的内耗之中,郑经死后,内部发生了夺权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之位,这也直接导致了台湾地区官员内部的分化。

于是,清朝出兵台湾了,在施琅的带领下,战况出奇的顺利,很快就占领澎湖,随后台湾郑氏家族宣告投降,自此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可是,1683年7月,郑氏投降后,康熙并没有立即宣布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而是足足等了10个月之后,1684年5月,才正式宣布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为什么要等10个月才宣布呢?这又不是10月怀胎,一份声明不至于搞10个月才搞出来啊!说到这里,我们就引出了康熙的第二个坚持。

第二个坚持

康熙收复台湾后,在是否把台湾编入清廷领土的问题上,朝廷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其中占压倒性优势的声音是,劝康熙放弃台湾,另一种声音正好与之完全相反。

为什么这些大臣要劝康熙弃守台湾呢?因为台湾孤悬海外,土著人口远多于汉人,大多没有汉化,与清廷本土的交通极不便利,以当时人的眼光来看,把台湾编入领土,成本高于收益,得不偿失,是劳民伤财之举。

而众多大臣认为,攻打台湾最主要的目的,是剿灭南明余孽,威慑四海,显示大清国威,既然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就没必要在那个不毛之地浪费时间精力了。

就在康熙犹豫不决之时,施琅坚决主张守台、留台,并于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上书《恭陈台湾弃留疏》,逐一批驳弃台说法的荒谬论点,详尽阐述了留台、守台的必要性以及任官设兵的办法。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是武统台湾的积极倡导者和具体实施者,他说话的分量在康熙心中非常大,最终康熙在反复权衡利弊后,决定把台湾纳入大清版图。

可以说,康熙对台湾的收复,有效避免了台湾的进一步割据,也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减轻了当时在东南沿海地区驻军的负担。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巩固了当时清朝的中央集权,有效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永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朝在台湾采取了什么统治措施

清朝在台湾采取了统治措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清朝剿灭了郑成功的后代,收复台湾,为了维护和巩固在台湾的统治,清朝设置了台湾府。

在清朝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朝在台湾设置了台湾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统治,后来甲午中日战争结束,被迫把台湾割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收回台湾

前期: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3个县,都归福建省管辖。

刚开始清政府禁止大陆人移民台湾。但那时候在大陆,由于耕地少,战乱频繁,饥荒连年,福建闽南和广东嘉应州一带的大陆居民,照样一大批一大批地向台湾迁移。清明政府没办法只好逐渐放宽限制,直到最后取消禁令,允许大陆人携家带口迁居台湾。

后期:1874年,牡丹社事件后,清廷在日军出兵台湾后的1874年5月27日,派遣沈葆桢来台,显著地强化台湾的防卫力量,并革新台湾行政、以积极政策使台湾发展。

1885年,中法战争,让清朝更加重视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性,1885年,清朝将台湾从福建分离出来建立福建台湾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翌年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将台湾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广招福建、广东等地居民迁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先后设立抚垦总局、电报总局、铁路总局、军械局、通商局、矿油局、伐木局等机构;修筑炮台,整顿防务;架设电线,创办邮电;铺铁路,开矿山,造商轮,发展工商业;兴建中西学堂,发展文化教育等。清政府治理台湾的200余年间,台湾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

清初恢复经济的措施

从明朝崇祯到清朝顺治(公元一六二八年至一六六一年)在中国内部先是发生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冲击明王朝的极端腐败的统治。

清军入关后,明末农民战争的余波未息,接着又发生了波澜壮阔的抗清斗争。因此,直到康熙上台的初期,在全国许多地区仍然存在着“人逃田荒”、“所在萧条”的社会不景气状况。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康熙在采取了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快复和发展的措施。一、废除圈地令。公元一六六九年(康熙八年)清除拜后,康熙帝鉴于清初入关后推行的圈地令,维护了象拜一类守旧派的利益,加剧了阶级矛盾,不利于满族的进一步封建化,因此下令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

到公元一六八五年(康熙二十四年)时,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二、实行更名田。也是在公元ー六六九年(康熙八年),康熙帝还指示户部停止将明朝废藩的荒熟田地“的量变价”而“将现在未变价田地交与该督抚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这部分原属明朝藩王的田地,分布在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八个省,面积有十六万六千八百多顷,超过了八旗圈占北京周围的土地面积并且多是肥沃的土地。

由于康熙帝实行这一政策,承认了农民对藩庄土地占有的合法化,使原来耕种藩地的大批佃农转化成自耕农,因此对恢复清初的农业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三、奖励垦荒。这是康熙恢复清初农业经济的又一个值得注意的措施。早在公元一六四九年(顺治六年)也就是康熙出生前五年,清初统治者为了使小农经济得到恢复,就宣布过新垦土地六年以内可以不向国家交税的规定。

到了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吴三桂开始叛乱的那一年,年轻的康熙帝进一步宣布“后各省开垦荒地”,业主可以耕种十年后再向国家交税。当时政府鼓励垦荒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用授给官职的办法,刺激有钱的地主们积极垦荒,凡“贡监生员民人垦地ニ十顷以上,试其文义通者,以县丞用,不能通者,以百总用。百顷以上,文义通顺者,以知县用,不能通晓者,以守备用。”

另一种是用放宽起科年限的办法鼓励垦荒。由于采取了上述奖励垦荒的措施,因此当时曾出现过湖广人民前往四川开以及河南、山东、直隶人民前往东北开垦的热潮。这说明康熙帝推行的这一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难怪到公元一七ーニ年(康熙五十ー一年)时年近花甲的康煕帝曾沾沾自喜地说:“云南、费州、广西、四川等省,人民渐增,开垦无遗,或沙石堆积难于耕种者有之,而山谷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

四、免钱粮。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力,康熙还推行了驾兔地丁钱粮的政策。大致说来,这一政策是在公元一六八三年(康照二十二年)统一台湾后,便大力推行起来。他认为“欲使民生乐业、比屋丰盈,惟当己责租”。因此公元一六八七年(康照二十六年)他一次就“免江宁等七府、陕西全省线粮,合计六百万有余。”当户部有人觉得数字太大时,康熙却表示“六百余万未足为多也。”

此后,各省钱粮大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免除。到公元一七O二年(熙四十ー年)时,康熙鉴于“云、贵州、四川、广西等处,未得常邀恤”于是他发布谕旨说:“欲将四省四十三年钱粮悉行免”。有人曾对康熙元年至四十四年的免钱粮数作过统计,说这期间康熙帝“所免钱粮共九千万有奇”,如果再把公元一七O八年(康熙四十七年)“免钱粮至八百余万两”统计在内,数字确实是很可观的。

当然,这种蠲免政策的实质,正如康熙帝本人所坦率承认的那样:“不过于田多富户有益,其无地穷民未必均沾实惠。“然而这一政策的施行,对挽救小农经济的全面破产和复兴农业还是起了一定的调节作用的。

清廷还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有主荒田归本主开垦。若本主不能开垦,以及无主荒田由地方官招收流民开垦,给与印信田契,永远归开垦者所有。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笼络汉族地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在康熙51年(1712),清朝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据规定以康熙50(1711)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增加的人丁不再丁役。这一规定,将全国征收丁役的总额予以固定,不再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税,减轻了人民负担,雍正即位后,对赋役制度进行进一步改革,实行“摊丁入亩”,即将康熙50年固定下来的丁银(335万两)摊于田赋银中一体征收。

以下对于清初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停止圈地 ②“更名田”

③奖励垦荒 ④整顿赋役制度 ⑤废除匠籍

康熙团结,族人的方法有

康熙为巩固统治除了利用本族人以外,更利用汉人因为中原都是华夏汉人居住,这样就能更牢固统治中国了。

明清时期为巩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公元1662年康熙帝8岁即位,康熙帝对内于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乱,公元1683年平定台湾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公元1685年至1686年,他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俄军,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公元1689年,他派代表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

自康熙时期至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抵鄂霍次克海、库页岛和台湾广大而神圣的领土内,实现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常识历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