酎金失侯诸侯为何不反抗 韩信为什么不和英布反叛

目录导航:

  1. 酎金失侯诸侯为何不反抗
  2. 项羽为什么不想统一天下
  3. 韩信和陈稀为什么要叛乱
酎金失侯诸侯为何不反抗

这是汉武帝削弱各诸侯势力的一个策略,也是加强中央集权制的一个政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分封了很多同姓和异性诸侯,不过,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同姓诸侯王差不多被消灭殆尽,去韩信,英布等,剩下的同姓诸侯王也不安分,在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七王之乱,晁错被杀,随后,叛乱被评定,到汉武帝时期,想出了酌金的策略,由于中央势力强大,诸侯王更是无力抗争!只能眼睁睁的被削弱势力甚至削蕃

项羽为什么不想统一天下

时代因素。秦朝虽然完成了一统中原的壮举,但持续时间仅仅十几年。所谓人心思旧,老百姓内心深处仍然盼望着复兴国土。反抗秦朝暴政是诸侯起兵的主要原因,复建自己的诸侯国则是根本原因。项羽也是如此,他分封诸侯,一方面为了安抚各方诸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复兴自己的楚国。反观刘邦,本就是平民出身,其貌不惊人,却颇有志向,夺得天下才是刘邦的终极目标。

实力不足。项羽虽是诸侯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支,但倘若其他诸侯结成战略联盟攻打自己,项羽也很难抵挡得住。因此,项羽不得不分封诸侯以安抚人心,稳住诸侯的阵脚。

性格因素。项羽虽作战勇猛,堪称战神,但他本质上代表着旧贵族势力,并无建立新王朝的决心,衣锦还乡、回归楚地是项羽最为向往的。加之项羽心高气傲、刚愎自用,韩信、英布相继离开了项羽,范增也气得离他而去,项羽的势力渐渐衰落,再没统一天下的可能了。

缺乏政治远见。项羽灭秦后,只想着火烧阿房宫,抢劫财宝和宫女,却没一统天下。

历史文字记载而言,项羽充其量是个莽夫,动不动就拼命,毫无智慧而言。在战略上没有团结大多数盟友,一个个左膀右臂最后都离他而去。

在战术上只逞个人的能力,举鼎这件事就能说明。

从历史上看历朝历代成就伟业者,大都是战略与战术完美的结合方可成就大业,如果以帝王的标准去衡量他,他不合格。

司马迁将其定位本纪,有个人因素,还有可能是看其可悲。至于刘邦为什么会成功,历史没有偶然,也不可能假设,知人,用人,不疑人等等各方面,刘邦做的都比项羽好。

因为项羽诞生于战国时代的楚国,是楚国的贵族,战国时代的制度是分封诸侯制,项羽受这种制度的影响很深,他反对秦国那种统一的郡县制。

项羽也想统一全国,但是如果武力统一的话代价太大,而且可能会毁了怀王之约,造成失信于天下。

而分封诸侯的话就不一样了。当时项羽的分封和之前完全不一样,项羽是自己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首先六国的后代虽然让他们立国了,但是实力和之前远远不能相比。比如赵国分为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实际上还多出一个陈余没封,让他们自己内斗。齐国分为齐国、济北、胶东三国,但是田荣没封,让田荣和其他三个也有矛盾。燕国分为燕国和辽东,这两个国家也是有矛盾。还有韩王,项羽说他没有军功,不让他建国,最后把他杀了,吞了他的地盘。

按照项羽的意图,这些诸侯首先自己都会内斗的,然后把实力会不断下降,到时候项羽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可以不断地扩大自己地盘。和秦国在后来不断的蚕食其他国家一样。

项羽是六国贵族,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大幕,项羽也跟随叔叔项燕起义,与六国贵族一样,他们起义的目的并非跟陈胜吴广以及刘邦一样,陈刘起义是由于秦国残酷的法律,不起义就没有活路。

六国贵族生活得也还不错,衣食无忧,他们起义只是想恢复被秦国灭亡以前的秩序,继续被秦统一前的贵族生活。

韩信和陈稀为什么要叛乱

韩信,在楚汉相争中,叱咤风云,屡建奇功,确实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建树了绝无二人的卓绝贡献。蒯彻称他为“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功无二人于天下,而略不世出”,倒是实情,一点也不夸大。汉朝建立后,韩信被人控告叛变,于是被刘邦剥夺王位,降为侯。辛苦奋斗多年,一朝被夺权。在这期间,韩信与陈豨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给陈豨同意做内应。而且他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被其手下举报,被吕后先斩后奏。;刘邦害怕功臣谋反,夺了他的大汉江山,刘邦的怀疑猜忌和残酷无情,使得将士和功臣们人心惶惶,唯恐有一天会被他消灭,有的甚至被逼得真的反叛起来。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关于韩信和陈豨的记载,是在史记 淮阴侯列传中记述的,大致就是说,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之后,被软禁在了京城,于是心生怨恨。当时陈豨要去代国领兵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韩信便和陈豨说,如今你手握重兵,汉王对你是不会放心的,他生性多疑,就和我一样,迟早会被汉王整治的。与其到时候被整治,不如起兵方有生机,到时候你在代地起兵,我在京城接应你,我们一起起事。

于是陈豨在代国起兵,而京城里面,韩信则被萧何和吕后骗进了皇宫诱杀,而陈豨的叛乱也在两年后被平定了。

按照史记的记载,韩信和陈豨造反,原因如下:

韩信是被刘邦贬为淮阴侯之后心生怨恨,从而造反。

想当年楚汉战争的时候,他自己完全可以称霸一方,在当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才放弃了自立为王的想法,全力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如今得到这样的待遇,自然是不满。

而陈豨叛乱,一方面是因为刘邦确实多疑,韩信的话说动了他,另一方面也是对韩信的信任,毕竟韩信用兵如神,有了这个战神的帮助,自然是信心满满了。

这是史记中的记载,这个事情实际上我们细想一下,逻辑不通。

首先,韩信的计划漏洞百出。

韩信要陈豨在代地叛乱,自己在京城响应。问题是韩信在京城能调动多少人马?基本一个兵都动不了,而且他平时和其他的将军关系都不是很好,能调动谁呢?而且京城是刘邦的老巢,基本都是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都在这里,他韩信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所以在京城响应对方是不现实的。其次,韩信只有带兵才能提现他的威力,不领兵的韩信什么都不是,如果韩信要叛乱的话,他自己应该深知这一点。

所以,这个计划实际上漏洞太大,作为兵仙的韩信应该不会犯这样的低级失误。如果韩信真的要反,他应该找机会跑出京城,到外面找到陈豨,然后陈豨叛乱,他帮陈豨带兵打仗。只要他手上有兵,实际上当时无论是刘邦也好,还是刘邦手下的大将也好,都不是他的对手。

其次,韩信找合作对象,应该不会忘记彭越和英布,而不是只想到陈豨这个“战五渣”

同时,如果韩信真的要叛乱,他应该会想到鼓动彭越和英布,鼓动他们比鼓动陈豨的意义更大。

首先,他们都是刘邦封的三个异姓王,且当时韩信被整了,接下来很可能轮到他们,彭越和英布都会有这样的觉悟;其次,彭越和英布都是大战打过来的人,且手握重兵,他们也一起反叛,成功率要高很多;再次,他们也不是第一次反叛了,之前就反叛过项羽,如今只是再反叛一次而已。韩信作为军事大家,应当深知这一点,如果要反叛,肯定会联系他们,至少会想方设法地联系他们,但是史书上没有记载过韩信去联系他们,他们的能量和陈豨比起来,陈豨也只能算是“战五渣”了。

尤其是英布,这个人反叛次数很多,先是投靠章邯,然后是项羽,最后又是刘邦,且此人战斗力强悍,当时来说应该是天下第一猛将(楚汉争霸时期武力值仅次于项羽),可以说,对于英布来说,他自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符合他利益的事他就会去做,不符合他利益的事他就不会去做,当时鼓动英布造反成功率极大,韩信不可能不会想到。

最后,按照史记说的,陈豨造反后,韩信在京城一点动静都没有,说好的京城响应呢?韩信会这么坑爹么?他会这么没计划么?

所以,我认为史记关于韩信叛乱的记载并不可靠,实际情况 ,细思极恐。应该是韩信始终没有做出反叛刘邦的事情,而是刘邦一定要杀了韩信。为何?因为怕。为什么怕?出于三点:

一是韩信用兵能力太强。

当初出汉中的时候,刘邦只给了韩信一万多的人马,韩信竟然带着这一万多人马,打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以至于形成了刘邦项羽之外的第三股势力,在鼎盛时期能够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刘邦在和项羽的战争过程中,刘邦亲自领兵与项羽作战从来就没赢过,每次都输,最后的垓下之战是交给了韩信才打赢了项羽,可以说,韩信的用兵能力和项羽是一个级别的,这对于刘邦来说是一个恐怖的存在,所以刘邦怕韩信。

所以只要韩信有兵,那么刘邦就奈何他不得。

二是韩信还太年轻

韩信死的时候也才35岁左右,而当时的刘邦已经60了,时日无多。如果一直留着韩信,结果就是刘邦死了,韩信还正值壮年,有的是时间。刘邦的太子刘盈当时还小,才20左右,如果在自己死后韩信逃出了京城随便到一个地方领兵,那么自己的儿子是肯定对付不了韩信的(连刘邦自己都对付不了)。

三是韩信可能心生怨恨

刘邦毕竟是把韩信从楚王贬为了淮阴侯,毕竟是夺了他的兵权,刘邦认为韩信可能心生怨恨,可能会报复他。可能今天没这个想法,但是明天呢?刘邦越想越不对劲。

所以基于以上三点,所以对于刘邦来说,韩信的存在就是对他皇权的威胁,所以必须要杀掉。

但是韩信毕竟没有过错,杀了他没有什么理由,更何况韩信还是刘邦的恩人呢,没有韩信,刘邦不可能能够赢得对项羽的胜利。所以很可能史记的记载,关于韩信联合陈豨造反的事情,极有可能是编纂的,为的就是找一个杀韩信的理由,为汉朝杀韩信编排一个合理的借口。

于是韩信最终被杀了。陈豨造反,应该和韩信无关,只是躺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