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哲学原理 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说的是哪些历史人物

目录导航:

  1.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哲学原理
  2.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出处以及典故
  3.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全文
  4.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5.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典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哲学原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种哲学原理,指的是在某种情况下失去了机会或物品,但仍有机会重新获得或重建。

它借用了太阳升起或西斜的景象来暗示“日落江山,会有余晖”,即生命中的经历不会被时间和变数所彻底磨灭,机会往往还存在。这个哲学原理告诉人们,不要轻易放弃,无论遭遇多少困难和失败,也要坚定信心,不断追求,相信“每一次失落都是一次新的开始和机遇”。这种精神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保持乐观、勇敢和坚韧的心态,不断探寻、创新和进步,实现更好的自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种哲学原理,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它的含义是,当我们失去了某些东西或机会时,不要过于沮丧或绝望,因为在另一个地方,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好的补偿。

这个原理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个人在东边的海岸上捡到了一块玉,但他不知道它的价值,于是将它卖给了一个小贩。后来,他在西边的山上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告诉他,他在东边的海岸上丢失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玉,希望能找回来。这个人想起自己曾经在东边的海岸上捡到了一块玉,于是将它归还给了失主。失主非常感激,送给他一块更加珍贵的玉,以示感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我们不应该过于沮丧或绝望,因为在另一个地方,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好的补偿。这个原理也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例如,当我们失去了一份工作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失落和无助,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机会看作是重新开始的机会,去寻找更好的工作或者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样地,当我们失去了一段感情时,我们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开始,去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伴侣。

这个原理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运气,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会得到更好的补偿。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放下过去的遗憾和失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都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运气,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会得到更好的补偿。

失之东隅,指的是在东边的隅角失去了机会,而收之桑榆则是指在西边的桑树下获得了另一种机会或收获。这句话所蕴含的哲学原理是“天无绝人之路”。即使我们在一条路上失败了,也不要灰心失望,因为还有其他的机会和出路,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不断努力和探索,就会找到新的机会和收获。这也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积极心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种哲学原理,意指能够在大力追求某种事物的过程中,若不幸失去了,也不要灰心丧气,可以转而在其他地方重新获得成功。
这种原理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积极、乐观地看待人生的变数和波折。
这样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坚韧不拔地追求目标,也能为遭遇困难的人提供安慰和鼓舞。
同时,这一原理也启示我们要有耐心和智慧,不要轻易放弃,要在挑战和机遇之间寻找平衡点,才能不断磨练自己并获得更好的发展。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种哲学原理,也被用来形容人在逆境中的生存哲学和生命体验。它主要表达的思想是,即便遭受失败和挫折,人们还是可以通过积极乐观的态度,寻求新的机遇和希望。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得失,贵在于此。”其中,“失之东隅”指的是事情的失败或遗憾之处,而“收之桑榆”则意味着还有机会,只要充分利用新的机会,人们仍然可以得到成功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个哲学原理表达的主要思想包括: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失败和挫折。应当接受并面对这些挫折,保持理智和积极的态度,不要沉陷于失落和绝望之中。

充分利用机会,尽可能地抓住每个可能的机会,并尝试创造新的机会。只要认真对待每个机会,我们就有可能再次获得成功。

远离消极情绪和想法。即使我们面对重重困难和逆境,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就能够超越挫折和失意激情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则迫使我们努力面对心理和生理挑战,同时也让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努力,积极乐观,就可以在生活中获得成功,实现个人价值。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出处以及典故

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典故: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典故是和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中第七位的冯异有关。

出自于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书中记载的是:

“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是太阳初升的地方,指东方,也指开始。桑榆是指太阳落下的地方,也指最终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刘秀下诏书表扬冯异:赤眉军已破,将士劳苦功高,虽然开始时失败了,但最终还是胜利了。

东隅,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日落所照处,指晚上。全句比喻虽然先在某一方面有损失,但终在另一方面有成就。《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冷眼观.第二零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全文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子,是可忍也,而又可喜也。冬来春不远,一日一日又一年。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1、东隅,太阳初升之所,指东方,也指事情开始之时;桑榆,黄昏太阳落下之所,也指事情最终结果。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后汉书·冯异传》。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东隅: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因用以指日落处,借指傍晚)。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

释义

基本

失:失掉;东隅: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指日落时所照处,借指黄昏。虽然在早晨失去了,但在晚上却得到了弥补。

比喻

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也比喻在此时此处遭受损失或失败,在彼时彼处得到补偿或成功。

例句

他因车祸受伤,分居的妻子闻讯前来照料,两人因此和好如初,倒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生活中不难见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事,只要你善于把握机遇,它常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典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后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

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这句话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意思是:颁布圣旨慰劳冯异说:“赤眉打败,将士辛苦,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讲的是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大有裨益。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

典故讲的是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与邓禹去围剿赤眉农民起义军,交战后不幸损兵折将,冯异命令部队加强防御,收拢溃散的散兵,并派军装成赤眉军打入其内部,结果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