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标人教版选修二中的英国的首相沃波尔、华尔波尔、沃尔波尔是不是同一个人 高中历史英国知识

目录导航:

  1. 高中历史新课标人教版选修二中的英国的首相沃波尔、华尔波尔、沃尔波尔是不是同一个人
  2. 高中历史特点类答题技巧
  3. 上海历史合格考必考知识点
  4. 高中历史讲什么
  5. 高中历史:三权分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高中历史新课标人教版选修二中的英国的首相沃波尔、华尔波尔、沃尔波尔是不是同一个人

是同一个人,这主要是翻译问题。

罗伯特·沃波尔, ( Robert Walpole, 又译 罗伯特·华尔波尔, 罗伯特·沃尔波尔 ),英国辉格党政治家,罗伯特·沃波尔爵士(Sir Robert Walpole)是他在1742年以前更为人所知的名称。

后人普遍认为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尽管“首相”一衔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法律的官方认可,也没有在官方场合被使用,但鉴于他在内阁所施加的影响力,他事实上也是内阁的掌权者。

高中历史特点类答题技巧

什么是“特点”“特征”类的主观题呢?

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之处,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其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等。

特点、特征类试题的答题模板(答题思路)

模板一: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分析

“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归纳,可以从分析事物各方面的表现入手,在把握其各方面状况的基础上进行”。

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比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过程——“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往往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其自身出现的新特点,抓住其新变化的特征,也是认识特点的有效方法”。比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

(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比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比如,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

(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比如,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8)本质——“对事物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是把握事物特点的基本方法”。例如,德国君主立宪制:

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相比,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的特点。

(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往往会表现在事物的作用上,甚至是决定了事物的功能。因此,归纳历史事物的特点,还可以从其历史作用上进行分析,以加深认识”。比如商鞅变法的特点: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归纳: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模板二:专项分析(多角度分析)

(1)政治角度: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

(2)经济角度: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状况、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

(3)思想文化角度: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对人民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如:批判了君主专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赞扬了人们的反抗精神,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模板三:从历史特点的角度看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1)某一时期的特征。如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

(2)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点,可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概括。

(3)某一历史事件自身具有的特点,可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历史 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这类设问一般适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运动等。

(4)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可利用材料信息,归纳其发展过程反应的特点。如综合材料信息说明该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特点、总结材料信息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等。

特点类材料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鉴别中得出结论。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解题方法】

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解题方法】(模板)

(1) 从历史特点的设问角度看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① 某一时期的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

② 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点,可以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概括。

③ 某一历史事件自身具有的特点,可以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这类设问一般适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运动等。

④ 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可利用材料信息,归纳其发展过和反映的特点,如综合材料信息说明该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特点、总结材料信息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等。

(2) 专项分析

① 政治方面: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

② 经济方面;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

③ 思想文化方面:要体现时代特色。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人们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状况进行思考。

(3) 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题内容

① 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②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③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④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

⑤ 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

⑥ 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⑦ 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⑧ 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

⑨ 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如果说初中历史靠记忆好就能学好,那高中历史有时候简直有点像另外一门学科了。

高中历史加注重思维能力、综合能力,那么只靠记忆无疑是不够用了。

那么如何获取上述两种能力呢?其实每个同学只要用心都不是问题,何况还有老师时常帮助构建知识网和专题呢。

这里综合名师意见整理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尤其是后面的万能答题模板,可以很快地将同学们铸造成一个高中历史的答题高手。

选择题解题技巧

“三看三思”的方法

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五步法

1.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2.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3.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4.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5.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

上海历史合格考必考知识点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对世界发展的贡献。造纸术:——年发明西汉。东汉——年蔡伦的改进,产生了“蔡侯纸”;印刷术: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发明于唐朝;指南针:战国时新浪发明;北宋时指南针用于导航。

1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1.1840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考知识点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0年,从0755年到79000年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辛丑条约》开放贸易港口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0755年至79000年开放10处,其中潮州(后为汕头)属今广东省。

《南京条约》开通天津。

《天津条约》开沙市,重庆,苏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和四川是最早进行改革的两个省份。

最先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

4.1980年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注: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的城市属于广东省)

海南经济特区成立于1988年。

1990年上海浦东开埠,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焦点和标志。

5.现代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

中国第一部本地电话在南京开通。

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省建成。

第一份中文报纸于1833年在广州创刊。()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在上海创刊。( 《北京条约》 )

6.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占领了整个东北。

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1935年,日军为了占领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件,史称“华北事变”。

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1937年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2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英德关系

(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上,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8)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必考知识点: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先秦制度

夏?世袭制替禅让制

商?内外服制

周?宗法制分封制

2.历朝政治制度(常考只有几个)

隋唐:三省六部

清:军机处

宋:二府三司

秦:三公九卿

3.不平等条约

《南京》五口通商 赔款 割香港

《马关》容许外商在华建厂

《辛丑》拆炮台 禁科举 禁反帝 东郊民巷

4.史料类型

按类型:实物 口述 图像 文物

安价值:一手 二手

5.新航路

顺序:迪?哥?达?麦

6.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孔子“仁”(注:孔子老子没有参与百家争鸣)

老子“道”

阴阳家:“相生相克”

7.晚清反帝反封建运动

太平天国?洋务?戊戌?义和团?辛亥

8.和平外交

中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求同存异

9.开眼看世界

林《四洲志》

魏《海国图志》

总结:合格考大部分题涉及纲要上,可以刷历年真题一试,但更建议把书从头看到尾阅读一遍,记住关键词即可

高中历史讲什么

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等二级学科。

历史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著作。到汉朝司马迁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历史学已经开始成为官方研究重点。东汉的班固就是在专门保存书籍的兰台(御史台)修史,开始官方对史学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还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后来它有了编纂学、文献学的内容;至清代乾嘉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述技巧和历史认识方法等内容。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作为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作为一种专门性学问的人们对它进行认识、描述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史学”,最后实现了初步的分离。这是古代历史学家经过数千年探索的结果,亦是他们在史学认识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1. 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进程等。

2. 历史的时代划分和演变规律,掌握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3. 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及其影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历史进程和历史规律。

4. 历史思想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掌握历史上的思想家、文化符号、艺术作品等的重要性和影响。

5. 历史材料的使用和分析,学习如何获取、利用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

同初中历史相比,高中历史主要讲的是世界史和中国史的细化,总体上讲,高中历史深度更深,广度更广,而且涉猎的内容也更多,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高中历史课程主要围绕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大板块展开。主要内容包括:

1. 世界历史:

(1)古代历史: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历史,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内容。

(2)中世纪历史:种族大迁移、封建制度、教会权力、文艺复兴等内容。

(3)近现代历史:大航海时代、资本主义萌芽、政治革命(英国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工业革命等内容。

(4)当代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内容。

2. 中国历史:

(1)先秦历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

(2)秦汉历史:秦国统一和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 Achievements 等内容。

(3)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的政治分裂和文化发展等内容。

(4)隋唐宋元历史:王朝更替、政治制度变革、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内容。

(5)明清历史:王朝建立、政治演变、清末西方军事干涉等内容。

(6)近现代历史: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内容。

高中历史课程以事件为线索,着重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历史有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提高历史和文化素养。

高中历史主要讲以下内容:

1. 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明清王朝,包括黄河流域文明、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等。

2.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包括近代化进程、列强侵略和民族独立运动等。

3. 世界史:从人类文明起源到现代世界,包括罗马帝国、欧洲文艺复兴、美国独立战争等。

4. 地理知识:学习地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所依托的地理基础知识。

5. 政治思想:学习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各种政治思想。例如,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西方启蒙运动,如洛克和卢梭等人的政治哲学思想。

6. 历史方法:学习历史学方法论,并通过历史考证方法来真实客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高中历史:三权分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三权:立法、司法、行政。

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权力分为不同的三大机构。

三权之间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三权分立是一个政治学说,其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范围要分明,以免滥用权力。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政府论》的发表,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分权理论初步形成。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权力分立理论有详尽的描述。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应该分别有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行使。 继洛克之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更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