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2)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显示了他对于桃花源的向往,而他的桃花源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世中有不少文人学者对陶渊明提出的桃花源社会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此种社会的向往与歌颂。就例如著名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经用自己的作品对那般安定和谐的桃花源社会表示赞赏,而对与之相反的现实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感慨。

陶渊明在给后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他那舍弃所有归隐山林,逃避现实的态度也给后世之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后世中颇为有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晚年退隐山林,而在那期间他非常喜爱陶渊明以及他的诗歌,但实际上那只是他在超脱世俗的陶渊明那寻求精神上的安慰罢了。

论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作品

“金刚怒目”是对陶渊明一部分诗歌作品的称谓,形容陶渊明的诗歌风气面目就像四大金刚一样的勇猛无比,让人产生敬畏之情。陶渊明诗歌中具有“金刚怒目”风格的是五言诗《咏荆轲》。

陶渊明“金刚怒目”《咏荆轲》

陶渊明“金刚怒目”《咏荆轲》

“金刚怒目”式诗歌是陶渊明的另一面,其风格与朴质的田园诗截然不同。“金刚怒目”式诗歌风格豪放不羁,充满了反抗精神。《咏荆轲》就是如此。诗中描写荆轲受燕国太子丹所托,进入秦国刺杀秦王的过程。

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咏荆轲》生动的体现了荆轲的刚毅、果敢。荆轲明知秦国是个强盛的国家,就算刺杀成功秦王倒台,还是会有另一个霸主出来统治天下,仍然会有战争和无止境的纷乱,这是一条不归路。但为了兄弟义气和天下太平,荆轲毅然前往。陶渊明这首《咏荆轲》的新意在于写出了荆轲的“忠勇与愚智”,明明知道后果但也能勇敢的反抗、尝试,最终铤而走险丢失了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历史的警钟。

陶渊明对当时昏暗的社会政治充满愤慨之情,特意借助具有强烈斗争和反抗精神的就是荆轲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和抗议。这首诗的写作手法隐喻深藏,写作的风格和情调都与其他诗歌反差较大。但是始终仍然保持了陶渊明托人物言志、简单干练、理趣合一的特点,豪放之中隐现愤慨反抗之心,具有“金刚怒目”的霸气。

杂诗陶渊明欣赏

《杂诗》共有十二首,出自诗人陶渊明之手,属于陶渊明所作的各类诗歌中的咏怀诗。这十二首诗主要表达了陶渊明在辞官归隐田园后,空有一身抱负却不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同时展现了他不愿与世俗中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陶渊明

陶渊明像

如果将陶渊明所写的诗歌按照诗歌内容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饮酒诗、咏怀诗以及田园诗三类。十二首《杂诗》就是陶渊明的咏怀诗中的代表作,除此之外,还有十三首《读山海经》也是咏怀诗的代表作之一。十二首《杂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陶渊明无法实现自己远大志向的痛苦郁闷以及不愿在世俗中随波逐流的高尚人格,而十三首《读山海经》则是借助《山海经》中那些奇异的事物来表现一样的内容,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永远不会消失。

十二首《杂诗》皆体现了陶渊明内心中对于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例如第一首《杂诗十二首其一·人生无根蒂》的整体基调是感叹人生的世事无常以及生命的短暂,将没有花蒂的花朵与尘土作为比喻,抒发了对人生莫测无常的感慨。整首诗陶渊明主要想表达的是既然人生这么无常,生命又如此短暂,那么人就应该及时行乐的想法,同时也隐含着鼓励年轻人要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努力奋进。

总的来说,十二首《杂诗》也是陶渊明的旷世之作,虽然诗中的词句并不华丽,用语朴实无华,但是朴素的语句之间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陶渊明责子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