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失败揭秘:蒋介石与白崇禧之间的矛盾

  淮海战争国民党的失败,根深蒂固的原因取决于内部的矛盾。而蒋介石和白崇禧桂系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猜忌与冲突。战争爆发更是让两人在战略上产生分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两存在矛盾无法解决,下面中国历史网小编将为大家述说这其中的原因。  

白崇禧不辞而别

  白崇禧不辞而别

  蒋介石和桂系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但随着时局的变化时激时缓。抗日战争时期,桂系坚定的抗战立场及其在正面战场的突出表现,使其在国民党内乃致全国都赢得了较高声誉。在与共同的民族敌人生死博斗的八年抗战中,蒋桂两军都以抗战大局为重,双方基本上没有发生冲突。抗战胜利后,由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蒋介石与桂系之间的矛盾重新爆发起来。

  1948年5月,李宗仁当选副总统一个月后,蒋介石为了报复白崇禧,也为了防止桂系在南京对他构成威胁,就借改组内阁之名,免掉了白崇禧的国防部长一职,由亲信何应钦出任国防部长。将白崇禧调到武汉,出任武汉剿总总司令,由于怕白崇禧拥兵自重,蒋介石特意把同处黄淮平原的国民党军队分成武汉剿总和徐州剿总两个互不统属的作战单位,并委任亲信刘峙出任更为重要的徐州的剿总总司令,以便分散和牵制白崇禧的兵权。同时,蒋介石还任命程潜为胡南省主席,驻守长沙,就近制衡白崇禧。此外,他还把归武汉剿总管辖的黄维兵团和宋希濂兵团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利用这些嫡系部队监视白崇禧的一举一动,并严禁白崇禧在华中组织民兵,甚至把武汉外围地区也划归徐州剿总。

  武汉和徐州这两个剿总,同处黄淮平原,在战略上本应只属于一个作战单位。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候,白崇禧就提出华中只设一个战区,由他统一指挥武汉和徐州方面的两支大军。但蒋介石怕白崇禧拥兵自重,难以控制,没有答应。

  1848年4月前后,面对中原地区的不利形势,为加强两支军队间的协调配合,刚刚当上副总统的李宗仁再次提议由白崇禧统一指挥武汉和徐州的军队。但蒋介石考虑再三,最后竟派“常败将军”刘峙出任徐州剿总总司令。国民党内议论纷纷,有人说了一个笑话: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该派一只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看来大门守不住了。

  果不其然,刘峙才当了半年的总司令,在中共军队的猛烈攻势下,刘峙连吃败仗。顾祝同担心刘峙顶不住,于是,又提出由白崇禧统一指挥,并向蒋介石说明:等会战结束后,武汉剿总和徐州剿总仍然分开。蒋介石最后同意了。

  当时蒋介石想在蚌埠设立一个国防部指挥所,由白崇禧任主任,统一指挥对华野、中野的联合作战。因为蒋介石也知道刘峙靠不住。徐州兵力只能勉强对付华东野战军,如果华野和中野合力进攻徐州,则兵力明显不足,那时非调武汉剿总部队不可,要调动武汉部队又非白崇禧指挥不可。   

白崇禧变卦

  白崇禧变卦

  蒋介石好不容易同意了由白崇禧统一指挥武汉和徐州的国民党军队,可白崇禧又变卦了。他知道蒋介石只是利用他而已,他和刘邓大军多次交手,深知他们的厉害。这无疑是一块硬骨头。如果胜了,那是蒋介石自己的功劳;如果败了,就是他白崇禧的罪过。蒋介石就有借口对他进行军法处置。

  白崇禧研究了一下淮海战场的形势。当时刘峙把徐州战场的部队在陇海线和津浦线摆成”死十字“姿态,而黄伯韬等部队更是一条首尾不能相连的”长蛇“。而中共东野和中野已经在前面集结了优势兵力,随时都可以发动进攻,重新部署已经来不及了。白崇禧认为国民党军的败势已不可避免,到蚌埠必定凶多吉少。加上当时武汉方面也很吃紧,于是白崇禧坚决不肯出任两个剿总的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