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吴起杀妻只为换取功名利禄

  战国时期,有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他既因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受后世尊崇,又因其复杂的性格和行为而被道德家所批判,他,就是名将吴起。他穷毕生军事思想所著的兵法四十八篇,与《孙子》一起,被后人并称《孙吴兵法》。

  都是自尊惹的祸

  据说吴起出生在卫国一个富贾之家,自小衣食无忧。他本可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小康生活,可他偏偏是个天生的军事发烧友,从小就喜欢研究御兵之术,又对做官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把家产都用在了四处游访求官上了。

  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求官多年,吴起不仅一无所获,反而将家产统统花光,成了被邻里乡人嘲笑的“败家子”。

  每个能成就大事业的人物,都要经历几番命运的捉弄和打击,也要阅尽世间的人情冷暖,只是每个人选择面对的方式不同罢了。有人宅心仁厚,有人睚眦必报,吴起选择了后者。一个天气昏暗的日子,吴起放下手中的刀,慌惚间,他突然明白,一阵腥风血雨刚刚过去,他已经杀死了三十多个讥笑过自己的人。

  这时,他意识到,无论是为了逃命还是雪耻,他都不能再在卫国待下去了。与老母诀别之时,他咬着自己的胳膊发誓:“不作卿相,此生不再回到卫国。”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一走,他真的再没回来过。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成功,而是因为离开卫国没多久,老母亲就去世了。这时的吴起,已经是大学者曾子的弟子了。

  曾子是孔子的亲传弟子,他是将孝道思想发扬光大的一代大儒,作为曾子弟子的吴起,闻知母亲的噩耗,理应遵守恩师的训示回乡尽孝才是。可吴起没有回去,他宁愿不顾道德评判,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誓言。

  此事过后,曾子因鄙视而与吴起绝交。读不了圣贤书的吴起,只好一边系统学习兵法,一边为鲁国国君做事。一心要做卿相的他在鲁国积蓄着力量,只等机会的召唤。

  杀妻拜将换功名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

  周威烈王十四年,即公元前412年,齐国率军攻打鲁国,鲁君想起了擅长兵法的吴起,准备命吴起为将军。二十九岁的吴起觉得终于得到了施展自己的军事才华的机会,实现自己的誓言的时机也指日可待了。谁知,命运此时又跟他开了个玩笑。

  由于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多疑的鲁国人担心吴起会在与齐国交战时里通外国,与战不利,因此鲁君有另择良材的打算。

  眼看到手的功名又要旁落他人,自己多年的努力都将付诸流水,吴起心有不甘。也不知他当时的心里经过了怎样的折磨,在功名与亲情之间,吴起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选择——杀妻!

  当吴起杀妻的消息传到鲁国国君耳朵里的时候,大家对他的怀疑也彻底烟消云散了。吴起终于如愿以偿,率军大破齐军。

  军队班师凯旋的时候,吴起自以为凭着赫赫战功,一定会加官晋爵,不负年轻时的努力。可是,吴起在鲁国的人缘似乎不怎么好。在司马迁的笔下,当他第一次创造了事业辉煌之后,就遭到了流言蜚语的诬害。

  鲁国攻击吴起的人说:“吴起少年时,杀了那些讥笑过自己的人,后来离乡求官,母亲去世都不返乡,因此被曾子所鄙视。如今为了功名又杀了自己的妻子,这足以说明吴起是一个猜忌残忍的人。况且鲁和卫是兄弟之国,国君如果起用吴起,那就将得罪他的祖国卫国,卫国也很可能与我们绝交。”鲁君听人这么一说,也就打消了重用吴起的主意,慢慢疏远了他。

  转投魏国,终遭排挤

  吴起虽有战功,却得不到回报,看来鲁国也无用武之地。他开始四处打听,找寻出路。后来他听说魏文侯贤德,想投到他的门下。魏文侯向名相李悝(音“亏”)询问吴起的为人。李悝说:“吴起这个人贪婪好色,但他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连司马穰苴都比不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