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亚太经合组织数个前身曾经都“排华”

apec-亚太经合组织数个前身曾经都“排华”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apec-亚太经合组织数个前身曾经都“排华”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亚太经合组织数个前身曾经都“排华”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前宣布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有分析称,安倍政府此举是意识到中国在亚太地区崛起而采取的战略之一。在一年多前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夏威夷峰会上,美国强推以美国为核心、排除中国参与的TPP,被一些媒体解读为“会中有会”、“组织内构建小组织”。其实,APEC是个结构松散的组织,“会中有会”的现象一直存在,至于“排中国性”,正是其最初架构孕育的初衷所在。

APEC的架构原则是“亚太经济整合”。早在20世纪初,日本就热衷于此,并用刺刀构建出一个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随着日本战争冒险失败,“大东亚共荣圈”迅速消失。战后,日本重新崛起。上世纪60年代,日本重新重视起亚太经济一体化问题,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从政治上而言,亚太各国对日本侵略印象深刻,建立一个以经济互利为纽带的亚太自由贸易区,可以避免日本被“边缘化”;从经济上讲,日本发达的制造业需要原料和市场,拓展亚太经济空间对日本有利,且随着产业升级换代,落后产能也可向较不发达的亚太国家、地区逐级转移,形成所谓以日本为“头雁”的“雁阵效应”。apec-亚太经合组织数个前身曾经都“排华”1965年10月,“太平洋自由贸易区”构想首次由日本学者提出,这就是APEC的雏形。它以日本为贸易区产业核心,包括东南亚和大洋洲的众多国家,但不包括中国、北越,也不包括美国。不包括中国不仅有政治上的排斥和猜忌,也有经济上的原因,认为中国太落后,会拖累整个贸易区;不包括美国,则是担心美国喧宾夺主。1968年,“太平洋贸易及发展会议(PAFTAD)”在澳大利亚成立,这是第一个APEC前身平台。这个平台初衷是探讨并推动“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理念,使其尽快成形,然而事与愿违,PAFTAD成立后的讨论常常得出一个与初衷相反的结论——由于亚太各国和地区经济差异太大,政体、国情千差万别,地缘政治矛盾错综复杂,“太平洋自由贸易区”前景“十分悲观”。年复一年的“务虚”让PAFTAD逐渐被公众冷落,如今这个秘书处设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堪培拉校址的平台依旧存在,却成为小圈子学者们内部讨论的俱乐部。PAFTAD“虚体化”令日本受挫,但日本政治家并未气馁,主流的自民党政客智囊圈出现另一种推动亚太自由贸易一体化的思路——依靠美国和以美国为首、冷战以来形成的亚太政经同盟,通过经济援助和政治关系推动经贸关系发展,这就是所谓“太平洋贸发组织(OPTAD)”构想。这个构想把成员分为两层,一层是“发达国家层面”,另一层是亚太区域内其他“需要帮助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值得注意的是,OPTAD的构想,最初仍然是“排华”的。然而日本的这一倡议在东亚、东南亚反响平平。在冷战背景下,各国或对参加又一个区域平台的必要性心存疑窦,或对日本动机表示怀疑,只有同样是“亚太边缘国家”的澳大利亚反应热烈。1972年,日澳官方均对OPTAD构想表示“积极肯定”,并随后展开联合研究。1979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皮特·德里斯达尔和美国学者胡格·帕特里克联合提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框架”,首次提出“专业工作小组”概念,这一概念后来被APEC采用。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1609/36876.html

以上是关于apec-亚太经合组织数个前身曾经都“排华”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