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里各个景点介绍 西周历史舞台介绍

目录导航:

  1. 华清池里各个景点介绍
  2. 西周制度对当时和后世有什么影响
  3. 亚字形铜镜最早出现在
  4. 简述民族器乐的历史发展
  5. 西周编钟什么时候出土的
  6. 西周的治国方针。
华清池里各个景点介绍

1、飞霞殿,

位于华清池西花园,九龙湖以北,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仿照当年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和爱妃杨玉环的寝殿建成。

2、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

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华清宫景区内,1990年9月建成开放,是我国仅有的一处展示唐皇家御用汤池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主要展示海棠汤、莲花汤、星辰汤、唐太子汤和尚食汤等唐代皇家汤池遗址

3、长生殿

长生殿,也叫集灵台,位于华清池景区内,骊山西绣岭晚照亭东,是唐华清宫的主要建筑之一。

4、九龙湖

九龙湖,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路038号华清池景区内。

1、华清池温泉,“天下第一御泉”;

2、华清宫芙蓉园,唐风浓郁的皇家园林;

3、唐御汤遗址,皇家御用汤池博物馆;

4、梨园,唐代皇家音乐艺术学校遗址。

5、唐代水井,杨贵妃专用井。

6、兵谏亭,“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抓处;

7、碑海书林,历史名碑集中地;

8、歌舞剧《长恨歌》,视觉盛宴;

9、九龙湖,优美的人工湖;

10、五间亭,“西安事变第一枪”;

11、骊山烽火台,戏诸侯发生地。

华清池:位于西安东约30公里的临潼骊山脚,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宴寨乡西扬村的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后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

华清池现有各类浴池一百多间,可供数百人同时沐浴。 今天的华清池,名山胜水更显奇葩,自然景区一分为三:东部为沐浴场所,设有尚食汤,少阳汤,长汤,冲浪浴等高档保健沐浴场所,西部为园林游览区,主体建筑飞霜殿殿宇轩昂,宜春殿左右相称。园林南部为文物保护区,千古流芳的骊山温泉就在于此。 近年来,为了适应旅游形势的发展,华清池内又新添了中外书法碑林、梨园及其它艺术。华清池可玩的很多,有:华清宫芙蓉园,华清池温泉,唐御汤遗址,梨园。

华清池内主要景点:芙蓉园、唐御汤遗址、贵妃池、梨园、唐代水井、骊山温泉、碑海书林、九龙湖、五间厅和兵谏亭等。

1、芙蓉园

芙蓉园也叫芙蓉苑,是隋朝和唐朝的皇家禁苑,位于曲江池南岸,紧靠长安城外郭城,周围筑有高高的围墙。园占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

在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曾把它赐给了爱子李泰,李泰死后,高宗又赐东宫;开元时期成为御苑。这座御苑里,水边至南岸高地建有紫云楼、彩霞亭等仙山楼阁般的宏伟宫殿群。唐代著名画家李思训之子李昭道有写生图画传世,宋人有变体摹本一并保存至今。

2、唐御汤遗址

唐华清宫御汤遗址,位于华清池北部,背靠骊山,面向华清池,距离仅数十米,地貌属骊山向北伸延的小丘岗地,形如龙头戏水。设计区块的最高海拔高度约500m,区块相对高差50m,是眺望华清池风光、沐浴阳光紫气的丘岗地。规划设计面积22公顷,区块呈长条形分布。

3、贵妃池

贵妃池,是海棠汤的俗称,因供杨贵妃沐浴而得此雅称。其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深1.2米。池内平面呈一朵盛开的海棠花,是唐明皇作为爱情的礼物赐给杨贵妃的。

4、骊山温泉

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相传在洪荒时代,这里就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也发生于此。

1、唐御汤遗址

唐御汤遗址全称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是华清池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该遗址于1982年被发现。它位于华清池北面,背靠骊山,面朝华清池。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华清池的风景,沐浴阳光紫气的丘岗地。

2、芙蓉湖景区

芙蓉湖在华清宫西侧,内有亭台楼阁,为著名的山地园林观赏区。

3、九龙湖

九龙湖位于华清池以西。从华清池中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清澈见底的池水。九龙湖建于1959年,5300平方米的湖泊以其湖堤的9个龙头命名。九龙桥坐落在湖面上,把湖面分成两个湖,上面的湖有现代化的喷泉设施,下面的湖有龙船。

4、唐梨园遗址博物馆

唐梨园遗址始建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是我国唯一出土的唐代梨园,又称随驾梨园,现已成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梨园遗址博物馆是全国首家梨园文化专题博物馆。

5、飞霜殿

飞霜殿坐落在湖边,曾经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寝宫。之所以叫飞霜殿,是因为每年冬天唐玄宗带杨贵妃到华清池泡温泉时,漫天飞雪,雪不沾地,而是被温泉蒸在空气中,落下的雪就像霜一样。

6、长生殿

骊山西绣岭晚照亭东,又称聚灵台,是唐华清宫的主要建筑之一。长生殿始建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8年),为供奉唐朝自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大圣皇后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及追封的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共七位皇帝的灵位之地,所以唐代该殿又称七圣殿

7、环园

环园原为清朝驿馆,1936年,将环园辟为临时行辕,部署剿共计划,引发了“西安事变”

8、芙蓉园

芙蓉园是华清池五大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芙蓉湖为中心,北临华清池西大门广场,南临长生殿,东临九曲回廊,西临华清御汤酒店天宝苑。除了芙蓉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七夕盟誓”的“长生殿”、温泉神女亭、得宝楼、果老药堂、御茗轩等都在芙蓉园景区内。

西周制度对当时和后世有什么影响

西周根本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辅以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行政区划采取乡遂制度,以藉田制为基础;西周礼制,以礼、乐为核心来明确贵贱等级,使得西周社会秩序井然。

首先来说分封制。

分封制在周人平定天下时,是激发诸侯征战天下的重要手段。

其次来说宗法制。

在商代,宗法制其实已出现苗头,但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还是在西周。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使得西周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更接近于一个完整国家。

宗法制的影响不但是在西周,对后世历朝历代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西周政治制度特点:

1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分配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配权利的原则.

2以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高度集中.

---分封制的新特点:宗法色彩更加浓厚;分封范围扩大;义务更加明确;逐级分封;等级爵位产生;监国制度出现;制礼作乐.

西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制度有很多,比如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井田制度、两京制度、西六师等军制,这其中有一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我将选择其中在我看来影响最大的一些制度,简单介绍。

分封制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大致意思就是周天子将天下的土地分给各个诸侯,这些诸侯对于所分到的土地,以及在土地上所建立的国家享有自主权,只需要向天子称臣进贡,天子打仗的时候派兵支援。其实分封制并非周朝首创,之前的夏商两朝也采取这一政治制度,只不过西周建立后,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分封制度进行了完善。对于同姓诸侯进行了大规模分封,以此作为拱卫王室的力量。后世的很多朝代,都效法西周,对于宗室皇族进行分封。

宗法制

宗法制跟分封制是相辅相成的,主要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正妻所生的嫡长子为第一继承人,在有嫡子的情况下,选立嫡子,而不看年龄齿序,在嫡子中,选择年龄最长的。这一制度,从制度上确定了继承人的顺序,可以有效的避免王室内乱,经由后世儒家学说的吹捧,自此成为了后世大多数王朝的根本制度。

礼乐制

周公制定的礼乐,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等都有相应的差异与等级划分。这实际上是为了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乐制使得每个人各司其职,令低等级的人,安于现状,无条件的服从于高等级的人,在经过儒家思想的深化改良后,实在是维护统治的一件法宝,为后世的统治者所喜闻乐见。

井田制

井田制大致的意思就是,领主将土地分成纵横交错的方格,中间是公田,周围是私田,庶民需要种完了公田才能种自己的私田。其实井田制究竟是否真的严格的推行了,目前还存疑,毕竟这种乌托邦式的制度,需要的先决条件太多了,无论是地理还是气候都能影响到井田制,而最为关键的是人心的自私,使得这种制度,即使推行,也会很快被历史所抛弃。后世王莽曾经强行恢复,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为了维护周王朝的统治以及政权的稳定,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的一种法度。

在这种制度下,整个受此制度影响的人,尊崇的是共同的先祖,不仅在一个宗族内部以长幼尊卑为区分标准,同时,也是统治者通过政治手腕,维系亲情的一种手段。

西周遗留下的制度其实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部分制度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了今天。可以说西周各项制度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一般人想象。

西周根本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辅以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行政区划采取乡遂制度,以藉田制为基础;西周礼制,以礼、乐为核心来明确贵贱等级,使得西周社会秩序井然。

西周礼制的目的,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实际上,西周礼制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上到国家、下到普通民众,在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西周礼制的影响。当然,比起西周时代,礼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约束显得更加轻微了。

西周礼制的建立,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程度的提高,功莫大焉。直到现在,人们都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西周礼制无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

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的核心。

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

至于宗法、礼乐制,则是维持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

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是中国礼仪的先统。

在经济方面,西周实行的是"井田制"。在西周,全国土地均属周室所有。天子将王畿外的土地分给诸侯作封国,诸侯又分地给卿大夫称采邑,士则从卿大夫取得食田。

西周这几个方面的制度,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形成,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雏形,对后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亚字形铜镜最早出现在

铜镜的最早发现,出现于公元前2000年—前1900的齐家文化发掘,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开始大量使用,汉唐时期达到鼎盛,到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它不仅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还寄寓着各种深厚的情感。

西周时期,青铜器模范铸造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古代工匠可以铸造各种器形精美,装饰繁复的青铜器。

东周时期,青铜器生产的地方特色变得鲜明,分铸和焊接技术得以充分发展,青铜器的生产效率有了长足的进步。

青铜冶铸技术是中国古代生铁冶炼技术产生的直接动因。舞钢市出土的各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包括兵器、乐器和铜镜等生活用具,反映了先民当时的生活状况。

简述民族器乐的历史发展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西周编钟什么时候出土的

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音乐家随即用此演奏歌颂当代领袖的颂歌《东方红》。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

西周的治国方针。

1,天命有德:a,周现在是有天命的;b,天命不是永恒继承的,要看统治者的行为(顺应天性、遵守规则、绥土保民);c,天命不是通过重祀和贿赂鬼神而可以得到的。

2,恭敬按时祭祀天和祖;任用同族兄弟亲戚。感召威慑异姓之邦;分赐亲亲伯叔之国。

3,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

4,认为应当管理的内容,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5,树立最高法则(皇极),确保统治者自己立于这个最高法则,按照法则来赏赐,以确保官民尊崇和遵守法则。作福、作威和享用,都专属于君王,而不能属于臣子,否则会破坏秩序、使民误认。

6,顺应天时、天性来为政行事。倘为君者行为失当,会招致灾难、天时气候失序。

7,相信卜筮的凶吉。

总的来说,“以德配天”是西周时期的神权政治学说,是指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是“天命。”但是“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者则失去天命。

周初统治者在总结殷亡教训时,逐渐发现了德的重要性。《尚书·君奭》有一段告诫后世子孙的话,大意是说保住天命不转移很困难,要绍继先王圣祖的光辉,发扬他们的传统,并不是单靠占卜就能永保江山。周公也在《尚书·召诰》里谆谆告诫道:夏、商“不敬阙德”才丧失天命,早早离开了历史舞台。惟有“王其德之用”,才能“祈天永年”。

那么,什么是“德”呢?在周人先王那里,“德”首先是帝王的“明德修身”。《尚书·无逸》记载了周公告诫子孙修德养性的话:“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即作为君王要知道百姓生产的艰辛,不耽于享乐以及优游田猎,而是要勤于政务,作万民的表率。

其次要“明德慎罚”。《尚书·吕刑》是记载西周刑法的篇章,但是它却说:“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惧。朕敬于刑,有德刑。’”即要谨慎地使用刑罚,刑只能作为德的辅助工具,以教育为目的,而不是一味惩罚报复。

最后是“敬德保民”。《尚书·泰誓》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尚书·五逸》“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即告诫天子要像天作为万物的父母那样,作民的父母,要像怀抱襁褓的婴孩那样保护你的人民,尤其要照顾那些鳏寡孤独的人,因为他们更需要你的保护。

周人在“天命无常”的基础上得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因为天命不是固定在某一人身上,它会发生变异和转移,而这个转移变异的基点就是“德”,是民心所系。也就是说天命以人心向背为根据,决定王权的兴衰,而民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的“德”。’如周公在《召诰》里所说:“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即只有以德配天,才能够“受天永命”。

这三点代表了西周统治者的基本治国方针,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治国特色,这一思想在汉代中后期被儒家延伸拓展成了“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