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东汉错银铜带钩历史

目录导航:

  1. 宁夏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2. 错银牛灯是哪个民族文物吗
  3. 东汉错银铜牛灯的灯管作用
宁夏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是鎏金护世天天王像,鎏金普贤菩萨像,鎏金大势至菩萨这三样。

鎏金护世天天王像主要是天天王造像,方脸盘,高额头,双目圆睁,眼角上挑。

鎏金普贤菩萨像象背莲花座上,手持如意,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头戴佛冠,身穿宽袖紧身衣服。

鎏金大势至菩萨主要是左腿单盘,右腿之气,半蹲半坐于冲天吼背莲花座上。

第一个,不用说,肯定是铜牛了,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4厘米,重188公斤。1977年西夏王陵M177号陪葬墓出土。铜牛体型硕大,比例匀称,跪卧姿,温驯之态。双耳直立,双眼圆睁,炯炯有神。颈背部肌肉轮廓分明、清晰有力。铜牛中空,外表通体鎏金。这件鎏金铜牛采用传统的外范内模技术,集塑形、铸造、鎏金、抛光等工艺于一体,代表了西夏在冶炼铸造工艺的极高水平。

第二件,本来很不起眼,自己每当一回事,但是讲解员一讲才知道它的意义,那就是唐胡旋舞图石刻门扇,长88厘米,宽42.5厘米,厚5.4厘米,于1985年盐池县苏步井乡硝池子村窨子梁唐墓出土。

两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各减地浅浮雕一男性舞者。舞者为典型胡人形象,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体魄健壮,发束带。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裙,紧贴腿,脚穿长筒皮靴,踩在一小圆毯上,双人对舞。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体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浓郁的西域风情。

有以下镇馆之宝

1.战国虎噬驴透雕青铜牌饰

2.战国错银铜镦

3.西汉回首卧式错金银铜羊

4.东汉琥珀方形虎钮“廉眇“印

5.北魏漆画棺

6.北周凸钉玻璃碗

7.唐胡旋舞图石刻门扇

8.西夏鎏金铜牛

9.西夏鎏金观音菩萨铜造像

10.西夏草书佛经长卷

11.西夏彩绘泥塑罗汉

12.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13.西夏石马

14.金柳毅传书人物故事镜

15.明描金珍本《古兰经》

16. 清雍正粉彩百花罐

鎏金铜牛

出土时间:

1977年

出土地点:

宁夏银川西夏陵区M177

文物介绍:

该文物由青铜铸造而成,中间空心,外表通体染金。牛屈肢而卧,牛角耸立,两耳竖起,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牛颈有弧纹,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形象逼真,个体硕大。表现出了西夏时期较高的铸造工艺。197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陵陪葬墓出土。同年入藏宁夏博物馆。1996年被定为一级文物。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出土时间:

1974年

出土地点:

宁复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

文物介绍:

圆雕,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圆雕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突,背部阴刻汉文一行6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弥足珍贵。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迄今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的碑亭遗址中,共出土这类支座十多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199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石刻胡旋舞墓门出土时间:1985年

出土地点: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

文物介绍:出墓主人何姓是来自西域康国昭武九姓中的一支。两扇墓门各浅雕一个胡旋舞男伎,胡人形象造型生动,舞姿健美,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情,是唐代风靡一时的胡旋舞实物见证,反映出丝绸之路给当时的宁夏地区带来更为深入、广阔的东西文化交流。

错银牛灯是哪个民族文物吗

汉族。汉代文物的精品,形象为水牛驮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即是灯的把手又是烟道。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铜牛灯反映了当时铜器加工的工艺水平和人们的环保意识。

东汉错银铜牛灯为东汉青铜器,出土于睢宁刘楼的汉代墓穴,通高46.2厘米,牛身长36.4厘米,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汉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牛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汉代工艺品中以牛为造型的创作十分频繁,错银铜牛灯就是其代表之一。

东汉错银铜牛灯的灯管作用

东汉错银铜牛灯是国家一级文物,汉代文物的精品,形象为水牛驮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即是灯的把手又是烟道。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铜牛灯反映了当时铜器加工的工艺水平和人们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