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台之战(晚清名将聂士成血洒天津八里台)

八里台之战(晚清名将聂士成血洒天津八里台)

01。

这座近年来复建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中壮烈殉国的直隶提督聂士成所立。

聂士成是安徽合肥北乡人,出生于清道光年间。自幼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他是参加过武科生员考试的武童生,生性好行侠仗义。

聂士成的母亲就是个女中豪杰,曾经救过一个姓夏的商贩,在他被土匪追杀时设法将他藏匿起来,才使他幸免于难。聂士成也因此与此人结为好友。后来,这个姓夏的去湘军袁甲三部从军。几年后升任驻安徽临淮关的哨官,写信邀约聂士成前往。

1862年聂士成投身军旅后,就参加了镇压捻军起义的行动,随军攻克庐州等地,因为作战勇敢,立下战功被提拔为把总。第二年,李鸿章创建淮军。因为是安徽籍贯,聂士成被调入淮军,成了宿将刘铭传的部下。

作为与太平天国同时期存在的捻军,最初从淮河流域安徽、河南一带兴起,在太平天国灭亡后与其残部合并继续存在了4年。直到1867年初,转战陕西的西捻军挺进河北失败,在山东西北部被左宗棠率湘军歼灭。第二年初,东捻军也被李鸿章的淮军所灭。

身为淮军将领的聂士成在消灭捻军时屡建战功,成为淮军后起三名将之一,升为总兵一职,被赐予力勇巴图鲁称号。

02。

1884年聂士成奉命率部渡海前往台湾增援,与入侵的法国军队作战,多次取胜。

1894年朝鲜境内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请求出兵朝鲜镇压。日本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向朝鲜大举派兵,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聂士成奉命率部随直隶提督叶志超赴朝鲜,驻军在汉城附近的牙山。七月,日军优势兵力从汉城出动进攻牙山。面对敌众己寡、地形不利防守的形势,聂士成建议叶志超主动将部队撤至公州、成欢一线防御。

聂士成平时治军带兵,纪律严明,本人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率领所部在与日军交战中勇猛顽强。激战后撤退到平壤。

无奈统帅叶志超在赴朝作战中贪生怕死,平壤之战中,不战而退,连夜逃跑,狂奔500里渡过鸭绿江才停下。一路上清军损失2000余人。

聂士成随后率部参加了鸭绿江江防之战,在守卫虎山,组织辽阳摩天岭防御战中,他曾利用险要地形,雪夜奇袭连山关,收复分水岭,击毙日军先锋将领富刚三造,取得甲午战争中清军为数不多的胜利。

此后,叶志超被朝廷革职下狱,定斩监候。聂士成则因功被授直隶提督。第二年正月,朝廷调聂士成所部八营由摩天岭入关调回天津,作为后路游击之师,主持沿海的防务。

03。

甲午战争惨败,让清朝--意识到旧式的清军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经不能应对近代战争。于是开始改革陆军,训练新军。因为袁世凯有着曾帮助朝鲜国王练过500名新兵的经历,便被选中主持天津小站新军的训练。

1898年光绪皇帝和改良派实行的百日维新,在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镇压下失败。清廷为了加强京城及其周边的防卫力量,将北洋军重新编组,建立了一支武卫军,担任京畿守备任务。

其中聂士成原先所部淮军武毅军为武卫军的前军,仍驻扎天津东北部的芦台。奉调防卫京师的甘肃提督董福祥所部甘军为后军,驻蓟州一带。在甲午战争中驻防辽东抗击日军失利的名将宋庆所部毅军为左军,驻山海关内外。袁世凯率领新建陆军为右军,驻天津小站。

以上并称武卫四军。武卫军的统帅是慈禧的亲信﹑军机大臣荣禄,他亲自率领由抽调的八旗兵和招募勇丁组成的中军,驻扎在南苑。

武卫军经过扩充,人数达到8万左右,大多装备了新式武器。其中,袁世凯的右军为新建陆军,聂士成的前军也是按德国军法操练。其它几部仍然是旧式编制。

04。

1900年前后,中国北方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这个开始是以--练拳为主的帮会组织,后来因为有些教会干涉地方诉讼、强购民地兴建教堂,与西方传教士及教会产生了矛盾,逐渐演变为极端仇教仇外的团体。

他们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信教民众。1900年前的40年间全国发生过此类事件800多起。而清廷对义和团采取的是镇压和安抚并举的态度,慈禧则企图利用义和团来打压洋人的气焰。

1900年初,义和团扩展到外国侨民众多的京津地区,且愈演愈烈,甚至许多清军士兵也加入了义和团。外国公使于4月6日发表联合照会,限清--在两个月内取缔义和团,否则将代为剿灭。几天后,英、法、美、俄等国的军舰聚集天津大沽口外的海面。

6月初东交民巷使馆区告急,各国公使认为清廷已经无法控制形势,决定直接出兵。清廷被迫同意各国派兵进京保护使馆和教堂,一旦京都恢复平静,马上撤退。英、法、俄、美、意、日、德、奥八国水兵及陆战队约400人先后从天津乘坐火车抵达北京。

这时形势又生变故,慈禧太后在端郡王载漪等人怂恿下,企图借义和团的力量对付洋人。主战派大臣打开了京城九门,让超过10万之众的义和团拳民涌入北京。

10日,停泊在大沽口外各国军舰的指挥官们派出了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西摩尔中将率领的2053名联军,从塘沽登陆赶往天津租界,并于当天乘火车向北京进发,企图前往北京救援东交民巷使馆区。

最终联军被包围在廊坊、落岱、杨村一带,交战中死伤300多人,被迫沿北运河狼狈退回天津。此战被清廷称为廊坊大捷。

05。

17日,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顽强抵抗,6个小时后,南北炮台相继陷落,守军大部阵亡。攻陷大沽口炮台后,俄、英、德、美援军数千人乘火车北上,开往天津城东南的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进攻。

聂士成率武卫前军从租界南边发动进攻,与敌军展开激战。打退了1个连英军的反扑,先后占领跑马场、八里台一带,一直打到租界东南的小营门附近,攻下小营门炮台,给敌军造成极大威胁。

几天后美、法等国援军赶到租界增援。9日凌晨,八国联军6000人开始向驻守八里台的清军发动反攻。聂士成指挥将士们英勇抵抗,阻止了联军的攻势。联军只好停下等待援军。

7月12日,八国联军大沽口增兵陆续到来,兵力达到人,随即向八里台清军发起总攻。激战2个多小时后,由于兵力悬殊,弹药也已经严重不足。清军陷入联军包围之中。

聂士成率部突围至八里台桥坚守。此时他的双腿都已经负伤,血流如注。营官宋占标劝他后撤暂避,聂士成却依然奋不顾身,横刀跃马挺立桥头督战。他向左右表示:“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

德军指挥官库克曾在聂士成军中担任过骑兵教习,他派遣使者劝说聂士成投降,遭到断然拒绝。

激战中,一发炮弹在聂士成附近爆炸,他的腹部被弹片击中,腹部破裂,肠子流出体外数寸,他依旧巍然挺立。不久,聂士成的两腮又被敌军--洞穿,颈侧、脑门和胸腹部多处受伤,不幸壮烈殉国。

联军占领八里台后,库克用一条红毯盖在聂士成破碎的身体上。把他的遗体郑重交还给了清军。

随着八里台之战失败,天津城外的众多战略据点均被联军攻占。尽管天津军民英勇反击,5天后,天津还是被八国联军攻破并完全占领。

06。

1905年,清--将八里台桥命名为聂公桥。天津绅民在八里台聂士成殉国处建聂公纪念碑,碑正面镌刻“聂忠节公殉难处”

碑亭两侧有直隶总督袁世凯书写的挽联:勇烈贯卜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生气凛然”

庚子事变100年后的2000年,天津市--在聂公碑原址竖立聂士成铜像,以纪念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