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颐和园与海军衙门

颐和园-颐和园与海军衙门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颐和园-颐和园与海军衙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颐和园与海军衙门


梁启超在《瓜分危言》一文中谈到慈禧修颐和园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吾尝游颐和园,见其门栅内外皆大张海军衙门告示。同游之人,皆窃窃焉惊讶之,谓此内务府所管,与海军何与?而岂知其为经费所从出也。”如果我们对北京皇家园林兴建的历史作一番考察,对此问题我们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满族统治者喜建皇家园林
满族统治者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祖祖辈辈以狩猎为生,与大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定都北京后,不断修建皇家园林。
乾隆即位的时候,清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乾隆的大兴土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即位以后,就先后改建和扩建了康熙、雍正年间在北京西北郊兴建的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又借疏浚西湖的机会修建了清漪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山五园”。其中,畅春园是侍奉皇太后的,圆明园是处理朝政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是闲暇时游玩的。
清漪园修葺假借他名
1860年,英法侵略军进入中国。在对圆明园进行疯狂抢掠之后,又野蛮地纵火焚烧。于是,这座被欧洲人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一代名园以及附近的畅春、清漪、静明、静宜等皇家园林都被侵略者烧成一片废墟。1861年,慈禧太后等从避暑山庄回到北京,以垂帘听政的名义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慈禧曾数次想修复圆明园,但因内忧外患,特别是“李光昭事件”,使得在统治集团内部就遭到竭力的反对,修治圆明园不得不宣布停止,改修西苑(一称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
为了使慈禧归政后有一个颐养天年的地方,同时也为慈禧的六十大寿兴建一处举行庆典的场所,弈譞决定修葺清漪园。清漪园的大报恩延寿寺,是乾隆为其生母孝圣宪皇后六旬庆典而修建的,此后,又在这里举行她的七旬和八旬庆典。清漪园的规模虽然不如圆明园,但是,它是在真山真水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自然景色在北京的皇家园林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但是,修葺清漪园,并不像修西苑那样简单。因为,西苑的建筑未被焚毁,清漪园则已成废墟。修葺清漪园,不仅经费难于筹措,而且在民穷财尽之时大兴土木,必然会像同治年间修圆明园一样遭到激烈的反对。于是,利用人们要求创办海军、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愿望,以办海军之名,行修清漪园之实。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设立海军衙门,派醇亲王弈譞总理海军事务。光绪十二年(1886年)八月,弈譞奏请恢复昆明湖水操。翁同和在《日记》中写道:“海军衙门会神机营奏,在昆明湖试小轮船,复乾隆水师之旧。”乾隆年间,曾在昆明湖“设战船,仿福建、广东巡洋之制,命闽浙千把教演。”“每逢伏日,香山健锐营弁兵于湖内按期水操。”但是,昆明湖毕竟不是练水师的地方,不久就陆续裁撤。现在,居然要在昆明湖练海军,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其实,“复乾隆水师之旧”,只不过是为修葺清漪园打掩护。因为,恢复昆明湖水操,就可以用“恭备皇太后阅看水操”的名义修葺清漪园。水操恢复之日,也就是清漪园工程开始之时。再过一百天,事情的真相就更清楚了。
光绪十二年(1886年),翁同和在《日记》中写道:“盖以昆明(湖)易勃海,万寿山换滦阳也。”勃海,即渤海。滦阳,即地处滦河之此的避暑山庄。昆明湖代替了渤海,万寿山代替了避暑山庄。它清楚地告诉我们,清漪园工程在统治集团的某些人中已经不是秘密了。
为了掩人耳目,又设水师学堂于昆明湖。水师学堂,一称水操内学堂和水操外学堂。水操内学堂开学之日,主持水操内学堂开学典礼的官员又主持了为慈禧六旬庆典而兴建的排云殿的上梁仪式。次年,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将清漪园工程公开并将清漪园之名改为颐和园的时候,颐和园的许多工程都已经开工甚至完成了。
颐和园重建经费从何而来
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间,北京有两大皇家园林工程,一个是颐和园,一个是西苑。颐和园由海军衙门承修,西苑则由奉宸苑承修。承修的单位不同,经费的来源也不一样。颐和园的经费有海军衙门分放,西苑工程有时经费困难,也请海军衙门垫放。分放不需归款,垫放则需筹还。所以,颐和园经费和西苑经费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从现有材料看,颐和园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
从海军经费中拨给。光绪十七年(1891年),弈劻在奏片中说:“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但是,颐和园开工究竟是从光绪十二年(1886年)算起,还是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算起?持续了几年?拨了多少?由于资料缺乏,我们很难断定。
海军钜款息银。海军衙门成立后,使弈譞等感到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海军经费历年拖欠,进出多有不敷。颐和园工程又给海军衙门增加了负担。为了备海军要需,同时也为了颐和园的修建,弈譞想出了一个主意,“筹一大笔银款,存诸北洋生息。本银专备购舰设防一切要务,其余平捐输二款,另款存储,专备工作之需。”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弈譞将这一想法函告李鸿章,要他转商两江、两广、湖广、四川、江苏、湖北、江西各督抚,量力认筹。共银二百六十万两。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军钜款”。这笔钜款,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起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五月上,陆续解往天津,汇存生息。“所得息银,专归工用。”但是,这笔钜款究竟生了多少息银?用于颐和园的有多少?由于资料缺乏,我们就不清楚了。
新海防垫款。海防捐的开设,始于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郑州段决口,改为河工捐。光绪十五年(1889年),海军衙门因筹款紧要奏准将河工捐停止,仍改为海防捐。这就是新海防捐。光绪十七年(1891年)二月十六日,总理海军事务弈劻等在奏片中说“每年拨工(指颐和园工程)之款原属无多,各省认筹银两,亦非一时所能解齐。钦工紧要,需款益急。思维至再,祗有腾挪新捐,暂作权宜之计。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输项下暂行挪垫。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数,陆续提解臣衙门分别归款。”这一经费来源,不同于海军经费拨款和钜款息银。这是“暂行挪垫”,是要用存津生息的海军钜款息银陆续提解归款的。由于资料缺乏,由新海防挪垫了多少?如何归款?我们也不清楚。
尽管如此,对于颐和园的修建经费,我们仍然可以得其大略。
根据档案记载,乾隆修建清漪园,历时十五年,共用银四百四十万二千八百五十一两九钱五分三厘。颐和园仅修复了清漪园的前山、前湖部分,历时八年。颐和园的修建经费,虽然没有像清漪园那样的完整的记录,但是,根据样式雷家藏资料,颐和园五十六项工程,共用银三百一十六万六千六百九十九两八钱三分三厘。这五十六项工程,占颐和园工程的一半以上。由此推算,颐和园的修建经费当在五百至六百万两之间。过去流传的二千万两、三千万两、五千万两、六千万两、八千万两诸说,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
颐和园工程,开始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即海军衙门成立的第二年。光绪二十二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裁撤海军衙门,颐和园工程也随之停止。颐和园工程,可以说是和海军衙门相终始。既然颐和园工程由海军衙门承修,修建经费由海军衙门分放,就不能说颐和园与海军衙门无关。颐和园“门栅内外皆大张海军衙门告示”,也就不值得惊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