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清帝逊位断想

辛亥革命-清帝逊位断想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辛亥革命-清帝逊位断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帝逊位断想


2012年2月12日,是清帝逊位诏书颁布100周年的日子。100年前的这一天(旧历辛亥年腊月二十五日),满洲爱新觉罗氏家族结束了对中国268年的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走到了尽头。神州大地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清帝退位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而且还有许多优惠的条件,这是有些国家的封建君主所不能比拟的。记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二代国王查理一世是被处死的,虽然后来这个王朝一度复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国王路易十六也是被愤怒的群众送上了断头台。相比之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清朝皇帝的态度要温和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根本的原因在于国情不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清帝逊位来说,是当时各种力量较量的结果。
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方面说。革命党人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抛头颅,洒热血,其英勇事绩可歌可泣。但是,革命党人始终没有造就成一支为自己掌握的军队,更谈不上建立什么根据地。就是1911年10月10日发生的辛亥革命,也是革命党人策动新军起义的结果。让我们看一看辛亥革命发生的简单经过吧:
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瑞澂继续搜捕革命党人。此外,新军统制张彪也奉命在新军各营中进行搜捕。在形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当晚7时,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炳坤、金兆龙等首先起事,各方面的革命党人群起响应,起义者占领了军械库,夺取了枪支弹药。这样,有新军和军事院校学生参加的武昌起义爆发。当日晚,起义军占领了武昌。二十日(11日)晚和二十一日(12日)晨,驻汉阳和汉口的新军也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取得了胜利。
可见,辛亥革命是在武汉首先成功的,对清朝的统治中心北京没有直接造成军事上的威胁。换言之,这次革命对清朝皇帝没有构成直接的生命威胁。
武汉起义胜利后的情况怎么样呢?
八月二十日(10月11日),起义军代表和绅商界的代表举行会议,宣告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为民政总长,国号改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的胜利,很快影响了全国,从九月到十月初,全国相继有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安徽、上海、贵州、苏州、浙江、广西、镇江、福建、广东、山东、四川等省和地区宣告独立,选举了都督,脱离清政府。此外,东三省、直隶、河南、山东、新疆还爆发了响应武昌革命的武装起义。
又可见,武汉起义胜利后,清朝在北京的中央政权还存在。也就是说,这时候的中国有两个中心:一个是武汉革命党人占据的革命的中心,另一个是以满族权贵控制的代表清政权的反革命的中心
还可见,武汉起义胜利后,尽管许多地方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但是,在这些地方,并不都是革命党人掌握了政权。且不说黎元洪、汤化龙等不是革命党人,就是脱离清政府的许多省区,掌握政权的也大都是原来清政权时各地的显赫人物。这些人为了控制当地的形势,甚至还杀害革命党人。这种情况就使得辛亥革命的激进进程受到了影响,满族权贵控制的清中央政权也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清中央政权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进行了垂死的挣扎。摄政王载沣起用了袁世凯,而袁世凯经过讨价还价后,也决定出山,担任了清中央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极力向起义军诱和。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巩固他们在华的侵略利益,也积极诱胁革命军和袁世凯妥协。八月(10月)末,袁世凯通过他的幕客道员刘承恩向起义军表示:“袁氏可以和革命军合作。……目前战事不能长久,当有和议的转机。”(梁仲汉:《我参加革命的经过》,《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第26页。)随后,袁世凯又让刘承恩三次给黎元洪写信,希望黎能和袁合作,设法“和平了结”。(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第278页。)袁世凯还通过帝国主义列强驻中国的外交使节英国的朱尔典等人,居间进行调停。在向起义军诱和的同时,袁世凯还以武力威胁革命军。十月七日(11月27日),清军攻占汉阳,并炮轰武昌军政府。黎元洪以军事失利,竭力主张妥协。十月中旬(12月初),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并决定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谈判。
由上可见,清中央政权正是借助了袁世凯这个旧政权中的显赫人物,进行了垂死挣扎;而袁世凯也正是利用了垂死挣扎的满族权贵,开始实现自己的野心;这期间,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一己私利,千方百计干扰破坏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革命军和袁世凯在上海的和谈,重点是“国体”和清帝退位的条件。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向革命军进行要挟。与此同时,英、美、德、俄、日、法等帝国主义列强也对议和施加压力,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双方在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二日(1911年12月31日)召开的会议上,商定了几种优待条件。一是优待皇室条件,计六条:规定清帝退位后,其名号仍存不废,以待外国君主之礼待之;暂居禁宫,日后退居颐和园;优定清帝岁俸,数额由新政府提交国会议决,不少于300万两;所有陵寝得永远奉祀,并由民国妥为保护;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及奉安经费,仍照实用数目保护;保护其原有私产(《辛亥革命》丛刊,第八册,第101页)。二是优待满、蒙、回、藏人条件,计五条:与汉人平等;保护其应有之私产;先筹八旗生计,未筹定以前原有口粮,暂仍其旧;蠲除以前营业及居住之限制;所有王公世爵,一应其旧。(《辛亥革命》丛刊,第八册,第101-102页。)在公开会议和签署公开协定之外,双方代表还进行了秘密会谈,并在十一月一日(12月20日)草签了一份文件,主要内容是:确定共和政体;优待清皇室;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辛亥革命》丛刊,第八册,第103-108页。)
从上述和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帝逊位是在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各种力量妥协的产物,其中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革命军和袁世凯的代表在上海和谈的时候,十一月八日(12月27日),南方十七省代表选举了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到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袁世凯得知这一消息后,又恼又气,免去了唐绍仪的代表资格,一切事情由他自己和伍廷芳直接电商。袁世凯致电诘问伍廷芳:“此次选举总统是何用意?”(伍廷芳:《共和关键录》,第60页。)这样,革命军和袁世凯的和谈几乎陷于停顿。在这种情况下,革命派做出了让步。二十八日(1912年1月16日),孙中山致电伍廷芳转告袁世凯说:“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绝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伍廷芳:《共和关键录》,第71页。)袁世凯从革命派那里取得了让与政权的保证后,便开始策动军队和官吏胁迫清帝退位。
孙中山的表态,明显地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正是这种软弱性,为袁世凯所利用来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并对清朝皇室施压,迫使清帝逊位,以实现他个人的野心。
袁世凯先是率领全体内阁成员上奏隆裕太后,说什么“民军之意,万众一心,坚持共和”,目前“饷无可筹,兵不敷遣,度支艰难,计无所出”,“常此迁延,必有内溃之一日,倘大局如此,虽效周室之播迁,已无相容之地”,“臣会同内阁大臣,筹维再四,于国体政,关系至重,不敢滥逞兵威,贻害生灵;又不敢妄事变更,以伤国体”,只得要求“皇太后、皇上召集皇族,密开果决会议”,“速定方针”。(杨玉茹:《辛亥革命先辈记》,第270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随后,他又暗示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46名将领连名电奏清廷,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段祺瑞等还威胁说:“事至今日,乃并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荣之典,四万万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见许”,“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辛亥革命》丛刊,第八册,第143-144页。)这之后,直隶总督张镇芳、署两江总督张勋、安徽巡抚张怀芝、山西巡抚张锡銮、河南巡抚齐耀林、吉林巡抚陈昭常、署山东巡抚张广建等封疆大吏,也联衔电奏,一致要求“速降明谕,宣布共和”。(《辛亥革命》丛刊,第八册,第181页。)
在袁世凯的逼迫下,隆裕太后几次召开皇族御前会议,虽有争论,但眼见大势已去,尤其是最顽固的共和制度的反对者、满族少壮亲贵的领袖人物良弼在十二月初八日(1月26日)被革命党人炸死后,满族亲贵们犹如惊弓之鸟,在这种情况下,隆裕太后不得不于十六日(2月3日)授权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磋商退位条件。当南京政府重申了以前所拟订的优待条件后,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发了皇帝退位诏书,内中写道:“今全国人民心里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辛亥革命》丛刊,第八册,第183页。以上参阅《清代全史》第9卷,第505-516页。)清帝退位了,但受到了优待条件,逊位的清帝岁俸不少于300万两白银。这确实不是当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国王查理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所能比拟的。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清帝逊位诏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南北双方的隆裕太后、袁世凯、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汪精卫、梁士诒、阮忠枢、张元奇、汪荣宝、徐世昌、朱芾煌、李石曾等人反复协商修改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张耀杰:《是谁起草了清帝逊位诏书》,《文史参考》2012年第4期。)且不论是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起码可以说这些人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不同党派不同阶层的利益。所以我们说,清帝逊位是当时中国各种矛盾力量妥协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种软弱性又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正是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没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历史任务,所以,才有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有了中国共产党人创建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及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二十八年的英勇斗争,最终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强、民主的胜利之路。
这是清帝逊位给每一个中国人的启示。
(资料来源: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