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王恩田:释秋

天牛-王恩田:释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天牛-王恩田:释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恩田:释秋



(首发)
王恩田
山东省博物馆
甲骨文有秋字作

天牛-王恩田:释秋
叶玉森认为像蝉形,释为夏。郭若愚认为像蝗虫形,释为螽。均不可信。唐兰释为秋是对的,但认为像有两角的龟形则是错的。郭沫若同意释秋,谓像蟋蟀形。认为其虫鸣秋,意思是对的。但蟋蟀有两条长而强壮的足,字形不合。肖艾释为羌龟。何琳仪认为籀文省简音符“丘”[1]。其实字形像有长长触角的昆虫,既非从羌,也非从音符“丘”。肖、何之说均非是。
《说文》:“秌,禾榖熟也。从禾
天牛-王恩田:释秋省声,
天牛-王恩田:释秋籀文不省。”
《御览》卷24《时序部》:“天地反物为秋,字从禾,燋省声。”
《说文》:“龟,旧也。”段注:“此以叠韵为训。门、闻,户、护之例。”意思是说,龟音可读为“旧”。
按,
天牛-王恩田:释秋、焦、龟、旧与秋古音相近,借为秋。
甲骨文秋字的字形应是天牛的象形。天牛有与龟相同的短足,也有与龟相似的甲壳,属于甲虫类。因此,两者在字形上较为接近。但天牛的“甲”不同于龟甲。天牛是有翅的,它的甲是可以开合的,犹如刀剑的鞘,它的甲合拢时可以保护它的翅。故学名“鞘翅”,属于昆虫的“鞘翅目”。因此,在字形A上可以有表示翅的意符。天牛有比身体还要长的触角。在字形B中可以看到长长的触角。为了保持方块字的字形,触角不能写的太长,故而字形A、C写成折角。这与像人披长发形的长和微的长发有时也写成折角,道理是一样的。
天牛的幼虫称为蝤。
《说文》:“蝤,蝤蛴也,从虫酋声(字秋切)。”
《说文义证》引陈启源曰:“蝤蛴,名蝎。《尔雅》:‘蝤蛴,蝎’是也。身长足短,生腐木中,穿木如锥。至春雨后化为天牛。”
酋、秋双声叠韵,借蝤为秋。甲骨文中天牛的象形字没有流传下来。战国文字中流行借
天牛-王恩田:释秋省,借燋省的秋字,应是《说文》小篆字形的来源。
郭小武先生认为“蝤”与“秋”的古音相近,是正确的。但认为“‘蝤’所指的应是天牛(不是通常认为‘蝤蛴’或‘天牛幼虫’)……‘蝤’的称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长翎披甲、孔武有力的‘酋长’形象—酋,蝤、遒等字本属同一语源,而‘天牛’的称名也不难顾其名而思其义”[2]。可商。
如上所引《说文》:“蝤,蝤蛴也,从虫,酋声。”《尔雅·释虫》:“蝤蛴,蝎。”孙注:“关东谓之蝤蛴,关西谓之蝎。”说“蝤”不是蝤蛴,或“天牛幼虫”而是“天牛”,不足为训。
蝤蛴是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古代借以形容女颈之美。《卫风·硕人》:“领如蝤蛴。”《毛传》:“蝤蛴,蝎虫也。”《正义》:“蝤蛴白而长,故以比颈。”郭文说“‘蝤’有等身长的鞘翅和触角”,显然是把天牛的体形特征,误植于天牛幼虫蝤蛴的身上,当然是错的。《说文》:“酋,绎酒也,从酉水半见于上。《礼》有大酋,掌酒官名也。”《汉书·宣帝纪》:“杨玉酋非首。”注引文颖:“羌胡名大帅为酋,如中国言魁。”可见酋的本意是“绎酒”,又是掌酒的官名。只是在汉代时羌胡等民族中才称大帅为酋。至于“长翎披甲”的“酋长”形象,那是戏剧舞台上“酋长”形象,是否所有酋长都必须头插锦鸡翎,也未可言必。
总之,蝤是天牛的幼虫,蝤与秋音近借为秋。甲骨文“秋”字是天牛的象形,而不是“蝤”的象形。与“长翎披甲”的“酋长”毫不相干。




[1]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1829~1836页,中华书局,1996年。
[2] 郭小武《古文字考释五题·三、“蝤”“秋”索解——兼示古代农俗》,《殷都学刊》2001年3期89~94页。郭小武先生论文是本网站值班编辑提供的,书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