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光绪三十一年——三十四年的升平署《旨意档》研究

光绪-光绪三十一年——三十四年的升平署《旨意档》研究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光绪-光绪三十一年——三十四年的升平署《旨意档》研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光绪三十一年——三十四年的升平署《旨意档》研究



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三部以清代南府、升平署档案为原始资料的戏曲论着问世,它们是朱希祖《升平署档案记》、周明泰《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这三部论着开启了研究升平署档案的先河。时至今日,仍然是研究清代戏剧文化、特别是内廷戏剧文化的重要着作。关于周、王诸先生参引的升平署档案的来源,朱希祖先生在《清升平署志略·序》中写道:
“余于前十年,购得清升平署档案及钞本戏曲千有余册,整理经年,曾撰有整理《升平署档案记》,流传于世。略谓近百年戏曲之流变,名伶之递代,以及宫廷起居之大略,朝贺封册婚丧之大典,皆可于此徵之。后因此珍贵史料,涉于文学、史学、范围太广,并世学人,欲睹此为快者甚多,而余之志趣,乃偏于明季史实事,与此颇不相涉,扃秘籍于私室,杜学者之殷望,甚无谓也。乃出让于北平图书馆,以公诸同好。乃不久即有秋浦周明泰君之《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及平山王芷章君之《清升平署志略》,此二书皆取材于是,各成巨着,慰余网落放佚之初心。补余有志未迨之伟业。前此整理之微劳,至此始觉不虚掷也。”是序落款时间是“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因此,作者在文中所述“前十年”,应是中华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购得升平署档案。
关于这一批升平署档案的具体情况,周明泰先生在其着作序中说:“去年冬(指1932年——引者),余得尽观北平图书馆所收海盐朱氏旧藏升平署档案,……自道光七年改南府为升平署,历年档案,除光绪三十四年几全散佚,其余鲜有阙者。”周先生在是书《清升平署存档详目》再次说明“原档藏海盐朱氏,今归北平图书馆。”这就是说,作者是以此全部档案为依据做《存档详目》的。笔者在学习周着和王着时看到:自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间,既无此四年之《旨意档》、《恩赏档》,也无此四年的《日记档》,而在《恩赏日记档》一栏,只有光绪三十一年、光绪三十二年的《恩赏日记档》,[1]因此,笔者以为“除光绪三十四年几全散佚,其余鲜有阙者”,似有不确。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笔者在研读南府、升平署档案时看到了光绪三十一年—三十四年的全部《旨意档》、《恩赏档》、《日记档》和两册光绪三十二年的《恩赏日记档》。事实说明,《旨意档》是升平署档案中最能反映帝、后对包括西皮二黄戏(京剧)在内的不同剧种剧目和演员的意见、要求和思想的档册,如能结合是时的《恩赏档》、《恩赏日记档》、《日记档》等档册研究,就能够对其时的内廷戏剧文化状况有一个基本认识。尽管上述各档册各有分工,但《旨意档》在它们中间具有头等重要位置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
如众所知,清王朝在光绪朝后期已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内忧外患更加严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起义和广大农民的反抗斗争加速了清王朝覆亡的脚步。面对危如累卵的局势,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四年(1908),内廷戏剧的实际情况如何,说明了哪些问题,和清末政治斗争及其危局的关系又怎样。本文拟从光绪三十一年《旨意档》为始,密切结合以上各种档案专册,力求勾画出一个较为准确的答案,为了研究的需要,有时也从光绪三十年开始。引用的档案史料尽量保持完整,以便于学者审正和研究。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朝升平署《旨意档》,封面正中楷书光绪XXX年正月立,封面左上侧上方有长约15公分、宽约7公分的红纸贴上,楷书《旨意档》,全档册长约26.5公分、宽约23公分,其它档册与《旨意档》大同小异。
以下六个方面则分别评述了内廷在这四年间的戏剧文化的特点:
1.派角儿 派戏 派人学戏
关于派角儿的含义和重要性。笔者在考证“无朝年”《旨意档》时已做了说明。根据目前已见到的档案史料,自道光以降诸帝后继承和发展了嘉庆皇帝派角儿、派戏之风。反映了他们对戏剧的爱好和不同一般的水平。这里,且看慈禧等人在《旨意档》等档案中的旨意。
光绪三十一年
五月“初二日,春喜传旨:‘着外学赶紧《双铃记》,刑部问官:谭金培、汉都:王桂花、旗都:陆华云、马四远:郎德山、德喜:鲍福山、瞎子:周长顺、跑堂:訾得全、干子千:王长林、切货:王子实、货郎:罗寿山(代毛先生)。’”[2]
五月“初三日,奉老佛爷懿旨:‘所有本府昆腔、小轴子、杂戏要赶紧着实实排演,为此特传。’”
五月“初六日,长霖传旨:‘着排《铁矛寺》,应唱各样玩艺,俱各排唱。’”
光绪三十二年
三月十六日“同日,长霖传旨:‘着卢田长、候庆福学小昆腔戏,着外学先生教。’”[3]
四月三十日“总台谕:二十九日,着王瑶卿至署,有面交之差,为此特传。”[4]
光绪三十三年
三月“初三日,春喜传旨:‘……长喜、永山、德昌、着总台处学习蹻工。’”[5]
“随手裘荔荣着上场唱戏。”
“同日,春喜传旨:《上路·魔障》着改二簧,多跳鬼卒,着龚云普、谢宝云学。”
三月“初九日,宋永喜传旨:‘着总管首领赶紧排轴子杂戏,六月要承差。’“三月十八日,常总管传旨:‘着总管、首领赶紧望好着实排《双合印》,
小生着卢田长学,丫环着侯庆福学,李虎照旧人。’”
五月十七日,“颐乐殿伺候戏。同日,来知会,奉旨:‘六月万寿,头天开场《福禄天长》、团场《罗汉渡海》;二天开场《宝塔庄严》、团场《地涌金莲》。’”
“五月二十六日,敬事房传旨:‘六月初一日之戏。再听传。’”
光绪三十四年
九月“十七日,上传:再有《安天会》,准升平署外学满扮二十八宿。”[6]
需要说明的是,上引档案史料,不是其全部内容,仅择其有代表性者述之。其中,类似将其它剧种的剧目移植为西皮二黄戏旨意的记载并非仅此一例。再次证明慈禧、光绪等人非常欣赏西皮二黄戏。此外,关于京胡琴师裘荔荣(即裘桂仙,当代名净裘盛戎之父)“着上场唱戏”,这是因为裘桂仙原是花脸演员,代表剧目有《铡判官》、《断密涧》、《草桥关》、《二进宫》、《打龙袍》等。后因倒仓,改拉胡琴。光绪二十六年曾为谭鑫培操琴。光绪三十二年。在其嗓音逐渐恢复之时,遵旨在内廷登台演出。次年,在京师搭班演戏。裘桂仙的唱腔生砍实凿,朴实浑厚,讲究扮相,善于扬长避短。其子裘盛戎将其艺术发扬光大,形成了影响颇广的“裘派”,所谓当今舞台上“十净九裘”即此谓也,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裘派”创始人应自裘桂仙始,由此看来,慈禧等人在裘桂仙嗓音恢复后命其恢复演出之举,对于“裘派”的形成,功不可没。
2.增演西皮二黄戏
为数众多的西皮二黄戏剧目是光绪年间升平署档案的一个重要内容。仅以光绪三十一年为例,绝大多数都是当今京剧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剧目,整本的有头二本《连环套》、一至四本《四进士》、一至四本《得意缘》等。单出剧目则有《探母回令》、《彩楼配》、《硃砂痣》、《连升三级》、《华容道》、《双包案》、《鱼肠剑》、《汾河湾》、《寄子》、《钓金龟》、《打登州》、《战宛城》、《文昭关》、《安天会》、《水帘洞》、《空城计》、《宇宙锋》、《长板坡》、《审七长亭》、《状元谱》、《祭塔》、《牛头山、》《玉堂春》、《庆顶珠》、《卖马》等。[7]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朱家溍先生在其《清代乱弹戏在宫中发展的史料》中论述详实,此不赘叙。
3.修改西皮二黄戏
总的来看,慈禧等人在这四年内的每一年对西皮二黄等戏的修改内容和数量,比嘉庆帝在嘉庆七年为修改戏曲所下旨意要少得多。仅管如此,他们的修改意见也包括唱做、安排角色、服装、道具、舞台调度等方面。
光绪三十一年
“四月十五日,李总管传旨:‘以后唱《马上缘》长锤上,《铁龙山》出姜维起。’”[8]
“五月初二日,同日,长霖传旨:‘以后有尾声,俱得唱。’”
光绪三十二年
七月十七日,“同日,储秀宫司房传旨:‘以后再唱《滚钉板》,代《九更天》。’”[9]
光绪三十三年
三月“初三日,春喜传旨:‘再唱升帐高台之戏,添开门刀,多派龙套、觔斗。’”[10]
三月“十一日,同日来知会,奉旨:‘着派《行围得瑞》曲子,话白照准词唱。’”
十月“初八日,春荣传旨:‘再唱《迴龙阁》,添大纛旗、八根旗。’”
“十一月初一日,春喜传旨:‘再唱《昭君》之时添跑竹马。’(司房吕话)。
光绪三十四年
三月“初二日,奉旨:‘以后再唱《长板坡》,随彩人样,添四将官。’”[11]
八月初五日“同日,宋永喜传旨:‘以后派将,按一边一个,不准一顺边派。’”
九月“十七日,上传:再有《安天会》,准升平署外学满扮二十八宿。”
十月“初七日,宋永喜传旨:‘福、禄、寿上场唱,中间添福、禄、寿灯,曲子唱一刻完,行三跪九叩礼。’”
此外,本年度有关增添角色的内容还有:
正月十二日,“同日,总台谕:再唱《金山寺》,添二郎神、黄毛童、神将、大妖。”[12]
在这十一道旨意中,涉及剧目十六出,西皮二黄戏约十出,占去全部修改剧目的一半以上。同时,以光绪朝最后二年的内容最多,各四条,其中,安排角色的内容又居首位。慈禧等人的有些修改意见说明他们非常熟悉戏剧规矩,并对民间戏剧文化产生了影响。如在此后的京剧演出中,就出现了“《九更天》准带《滚钉板》”的海报;再如,舞台上派将,一般都是一边一个,没有一顺边派。三如,所谓“《马上缘》长锤上。《铁龙山》出姜维起”都是指要看重点场子,即“戏核儿”。由于时间关系等原因,这在今天京剧舞台的演出中是很普通的事,近于“折子戏”。同时要说明的还有: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七日的那道旨意是慈禧一生的最后一道有关戏曲的意见,也是本年《旨意档》的最后一条史料。
4.挑选名优进宫
为了满足慈禧等人爱戏、看戏的高水平需求。终光绪一朝。民间的梨园名家不断被挑选进宫。这些艺术家在宫内的高水平演出更加促进了这种挑选活动的进行。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九日,总台马奏准:新挑民籍学生五名,福寿小生陆华云、宝胜和班净金秀山、玉成班武老生瑞得保、老生孙培亭、丑王子实,此五名每月各赏给月银贰两、白米拾口、公费制钱壹串可也。钦此。”[13]三月“十一日,总台马谨奏准:新挑民籍学生五名,福寿班旦王瑶卿、净沈小金,玉成班净钱金福、訾得全,义顺和班武生周如奎。”三月二十九日,“同日,总台马奏准:为新挑民籍学生四名,玉成班小生、旦李玉福,福寿班武净李顺德、老旦龚云普,义顺和班武丑傅恒泰。”上述九名演员每月各赏给的月银等、白米等数与陆华云等人相同。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总台魏奏准:为新挑民籍学生梅雨田(胡琴)沈福顺(手锣),此二名各赏给月银二两白米十口公费制钱一串。钦此。”[14]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同日,总台奏准:为新挑民籍学生傅振廷(吹笛),杨小楼(武生),此二名各赏给月银二两白米十口公费制钱一串。钦此。”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初七日,奉旨:‘挑得民籍学生小生朱素云、小旦李宝琴。赏食二两钱粮米。常四老爷传旨:‘朱裕康着在外学效力。’”[15]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八日,“同日,总管奏准:挑得民籍教习老生王凤卿,年二十六岁,每月食银二两。”[16]根据目前见到的档案史料,王凤卿应当是光绪朝最后一位进宫当差的民间艺人。
5.加强管理
随着民间艺术家不断进宫当差,内廷戏剧、特别是西皮二黄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于是,加强在这方面和其它方面的管理则势在必行。光绪帝和慈禧对当时的后台、跟包的、耍钱、吸烟等现象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光绪三十一年
1.“八月初三日,李三老爷传旨:‘以后有戏之日,老佛爷见大人时刻,后台门不关,里外人等回避,老爷们站班。’”[17]
2.“九月二十日,王得祥传旨:‘以后有差之日,外边学生有跟包之人,不准进门,如有靴包,着外差之人代进。’”。
3.“十月初一日,长霖传旨:‘以后有差之日,里外人等卯初二刻进随墙门,辰初戏扮齐。’”
4.“十二月二十五日,总管面奉懿旨:‘里外人等在内不准耍钱,在外不准吸烟。如被查出,重责不恕。’”
光绪三十二年:
“二月初一日,奉旨:‘以后外边学生等于卯正二刻进随墙门。世堂传与本署总管,谕该学生如有不遵者重办!’为此特传。”[18]
6.增多赏赐
在严格内廷戏剧管理的同时,慈禧等人对内、外学演职员的奖赏和责罚是其加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其发展西皮二黄戏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光绪三十一年的奖赏银数为例。升平署总管、首领、教习和内外学演职员在这一年内被赏银42次。共计36169两,[19]平均每月赏银3.5次,每次861两,一个月需银3014两。其中,六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赏赐次数最多,都是五次;十月十二日,赏银数量为2013两,是本年度赏银最多的一次,这与慈禧过生日有关。
是时,清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形势岌岌可危,慈禧等人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仅此一项赏银就多达36000余两,以后几年的赏银情况,其数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以上赏银中,还包括赏给升平署内某一个群体的:例1,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赏:外学随手觔斗场面人等银九百十七两。”十月“初八日,赏:外边教习觔斗随手场面人等壹千壹百四十两。”[20]例2,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十五日,赏:外学教习人等银壹千二百二十二两。”六月“二十二日,赏外学教习人等银壹仟伍百叁拾两。”[21]光绪三十四年,外学教习觔斗随手场面人等还有一个月内连得二次赏银的记录,[22]第一次在正月初十日,赏银1158两;第二次在正月十三日,赏银还是1158两。连同以上纪录,说明慈禧对于来自民间的艺术家们的水平是非常欣赏的。
慈禧在对整体进行颁赏的同时,针对个人的奖赏记录也经常出现在这几年的升平署档案之中。例如,笔者曾经查阅到光绪三十年一年《硃笔赏银花名册》(暂定名),共计80件。每一件均用黄色纸书写,长26.7公分,宽10.5公分,折页因人名(演职员)多少各异。内文包括如:外边教习、外觔斗、梳水头、外随手、外管箱、工程处等,折页内另贴一黄纸,写明月日。赏银总钱数,XX交下。以谭金培(谭鑫培)为例,他的赏银就有20两、30两、50两、60两不等。[23]
光绪三十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70岁生日,以演西皮二黄戏为主的外学教习、随手、觔斗、场面人等又是她非常看重的演出队伍,因此,她借此时机不仅提高了赏银数量,同时,还奖赏到各行各业。
自是年十月初三日至十月二十六日,共赏赐了五次,145人,[24]赏赐是从文武场和后台工作人员开始的,具体情况如下:
十月“初三日,奉旨:将本署效力随手唐春明、……裘荔荣(7名)[25]”效力梳水头郭永春,效力走场陈万全,效力彩匣长福,水壶人丁进才,效力民籍管箱人侯清山、杜和、禹文志。效力旗籍管箱人恩庆、……得荣……祥立,(8名),内学听差人立兴、……得林(6名),此二十八名各赏给贰两钱粮银米。钦此。”
十月初五日,“当日奉旨将本署效力切末傅顺壹名,赏给月银贰两。钦此。”
十月“十四日,奉旨:将食贰两民籍学生陈得林、候俊山、周如奎、于庄儿、张长保,此五名各赏加添贰两银米。钦此。”
十月十五日,“(当日)又奉旨:将食三两民籍学生普增寿,食二两民籍学生谭金培、汪桂芬、罗寿山、王桂花、朱四十、相九霄、孙怡云、郝春年。此九名各赏加贰两钱粮银米。钦此。”
十月二十六日,“当日奉旨,将本署食贰两民籍学生李永保、李顺亭……史文兴,此拾名各加添贰两钱粮银米。食二两五钱民籍学生方秉忠、刘兆奎,食二两民籍学生金秀山、高得录、郎得山、沈小金、钱金福、傅恒泰、陆华云、王瑶卿……阎福,此二十七名各加添一两五钱钱钱粮银米。食贰两民籍学生杨永元、鲍福山、乔惠兰……陈嘉樑,此拾捌名各添一两钱粮银米。”
此外,同时各加钱粮银米者还有民籍学生纪长寿、觔斗学生裕春等11名、本署两处写字人五祥、文英等33名。
从上述名单可知,享名后世的梨园名宿裘荔荣(裘桂仙)、陈德霖、谭金培(谭鑫培)、汪桂芬、金秀山、钱金福、王瑶卿等多人都在此赏赐之列。其中,为一名做切末的傅顺还专下一旨。慈禧重视并发展西皮二黄戏于此又为一证。
自光绪三十一年起,有了上年的全面赏赐之后,个别赏赐的现象不多。有是年“六月二十六日,民籍教习李连仲拨回本署当差。奉旨赏食二两钱粮米。”[26]有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十九日,赏:外学教习周长顺银三十两。”[27]同年二月“十六日,赏:陆华云等银贰百两,排《雁门关》。”还有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十七日,赏《长板坡》有角人等银壹百两。”[28]
关于这四年间的责罚情况,《旨意档》的记录主要集中在总管、太监之间。例如,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八品首领魏成录“赏放”六品总管,次年正月,“因错差务,罚月银三个月”[29]。二如,是年“六月二十六日,奉旨:‘内学太监刘振喜革去赏,重责四十板,’”其间,最重的一次惩罚是在本年的九月二十一日“长霖传旨:‘……太监吴全荣、屠来顺、卢田长、吴连明、刘田喜。此五名交敬事房,重责一百竹杆子,交慎刑司,加号六个月满,再听传。’”至于对进宫的民间艺人的责罚,只有二条相关的记载,其一是光绪三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老佛爷还海,……长霖交下拟赏银二百两,外头学九十七名,银一千三十九两,侯俊山未有赏。”[30]其二是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初三日,“奉旨:民籍学生马全禄止退钱粮米。”[31]可见,民间的艺人们是深得慈禧、光绪的赏识和器重。

值得注意的是,光绪朝最后两年的《旨意档》和升平署相关档案史料中,有以下三条史料明显反映出光绪与慈禧的微妙关系及其各自的政治企图,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十四日,常霖传旨:‘遇有 皇太后 字样俱改 母圣,千万想着!’”[32]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十日,“伺候”的剧目仍有《天雷报》。[33]同年九月“二十八日,海内排《连营寨》,外学所有角之人至海内排,钱金福上沙木柯,李顺德、连仲、得保归吴八将”[34]。
在内廷的剧本和舞台上,凡是遇有“皇太后”的称呼,一律改为“母圣”,不但专此一旨,而且,都到了“千万想着”的地步,可以想见其当时之心境,用心之良苦!《天雷报》写的是天雷劈死不孝之子张继保的故事,光绪帝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对之更加怀恨在心,经常借点戏发泄其愤恨之意,光绪二十六年三月、四月,她为加强《天雷报》的“演出效果”连发二道旨意,对此,笔者已在《清代状元与状元戏》做了具体分析,此不赘言。《连营寨》,一名《哭灵牌》,又名《火烧连营》,演的是蜀汉刘备为其弟关羽、张飞兴兵报仇、讨伐东吴之事。最后,刘备在东吴陆逊的火攻之中,伤亡惨重,本人也险遭不测,幸有赵云相救,退至白帝城。戏中有句出名的唱词,即“白盔白甲白旗号”。从服装到道具。舞台上均是白黑二色。三十四年十月一日,慈禧生日的前九天,她再次观看了这出戏,其发自内心,诅咒光绪,已是昭然若揭。此时此刻(指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前后)的慈禧,已是行将就木之人,但是,她在最后所点的剧目中,并无忧国忧民之意。同年十月十五日。慈禧在颐年殿看完了她此生此世的最后一场戏,其全部剧目是:“恭祝无疆 辞朝射戟 牛头山 鱼肠剑 审七长亭 珍珠衫 界牌关 摇会。”[35]显然,这十出戏仍是以西皮二黄戏为主,慈禧晚年对这一新兴剧种是非常欣赏的,并伴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病逝;次日,即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归天。清王朝彻底“摘缨子”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然而,西皮二黄戏在清宫内廷确在继续发展。西皮二黄戏在光绪、宣统年间的发展走势正如马克思所言:“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间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一般发展成比例的。”[36]
光绪年间(1875—1908),清王朝的统治已处在总危机之中。当历史进入20世纪、特别是光绪三十一年到光绪三十四年之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们领导的反对列强掠夺的爱国运动空前高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迅速传播,大得人心。他们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自光绪三十二年的萍浏醴起义为始,各地起义达十余次之多,这些起义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水、旱、蝗、雹、风沙、地震等灾害不断,自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全国各省区的灾情多达80余次,平均每年20次以上。灾害频繁,哀鸿遍野,农村经济残破,社会动荡不安,此伏彼起的城乡人民反抗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这一时期,各列强对中国的掠夺更加变本加厉,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在中国领土上爆发了日俄战争,他们企图吞并我国东三省,光绪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日俄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侵占中国利权的条约之后,还用无耻手段,继续吞并中国领土。光绪三十二年四月,英国侵略军威逼清政府签订所谓中英《续订拉萨条约》,继续进行分裂西藏的罪恶勾当,巩固其在西藏的侵略权益。此外,俄国还不断分裂外蒙及科布多、乌梁海等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戏剧家们在舞台上,以西皮二黄等戏剧为武器,振臂疾呼,唤起国人,救亡图强,捍卫国家,谱写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篇章。是时,当着内廷、民间的西皮二黄戏在不断发展之时,刘赶三、程长庚、汪笑侬、谭鑫培、田际云、王钟声、夏月珊等一批大艺术家的行动,同样促进了西皮二黄等戏剧的发展,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上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文中的那段话,对于我们纵观清未严峻形势下戏剧文化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卢 毅

[1] 周明泰:《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卷六《存档释名及详目》,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第四章《分制》,第五节《档案房》,第一项《承办档案》。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03号《旨意档》,下同。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04号《旨意档》。
[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58号《日记档》。
[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05号《旨意档》,下同。
[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06号《旨意档》。
[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110号《恩赏日记档》。
[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03号《旨意档》,下同。
[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04号《旨意档》。
[1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05号《旨意档》,下同。
[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06号《日记档》。
[1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60号《日记档》。
[1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056号《日记档》,下同。
[1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059号《日记档》,下同。
[1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005号《旨意档》。
[1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060号《日记档》。
[1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003号《旨意档》,下同。
[1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04号《旨意档》。
[1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09号《恩赏档》,下同。
[2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010号《恩赏档》。
[2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011号《恩赏档》。
[2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012号《恩赏档》。
[2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整内务府档案》,升平署第3898号。
[2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56号《日记档》,下同。
[25] 凡此引文中人名数字,皆系笔者统计,不再一一列名。
[2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003号《旨意档》。
[2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011号《恩赏档》,下同。
[2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012号《恩赏档》。
[2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005号《旨意档》,下同。
[3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110号《恩赏日记档》。
[3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0004号《旨意档》。
[3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05号《旨意档》。
[3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111号《恩赏日记档》。
[3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060号《日记档》。
[3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升字第0111号《恩赏日记档》。
[3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2—113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648.html

以上是关于光绪-光绪三十一年——三十四年的升平署《旨意档》研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