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叟宴-康乾两帝盛开“千叟宴”

千叟宴-康乾两帝盛开“千叟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千叟宴-康乾两帝盛开“千叟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康乾两帝盛开“千叟宴”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始于顺治朝。经顺治之世,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力挫群雄,除台湾外,大陆基本统一。至康熙朝,南平吴三桂之乱,北抗沙俄之侵略;东南收降台湾郑氏政权,西北剿灭噶尔丹。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治理黄淮,除水患,兴水利,农业连年大丰收,国库充裕,百姓安居乐业。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史称“康乾盛世”。康熙、乾隆两帝凭借国家雄厚的财力、安定的社会环境,先后几次举行规模宏大的“千叟宴”,为“盛世”添写了一段佳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即位刚满50年,天下大治,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正如康熙帝所说,此时外面已无军事征战的粮饷开支,内部也无大兴土役的费用。于是,他在这一年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人丁总数为常额,其后出生的人丁不再征收丁赋亦即丁税,或称人头税。历朝历代,皆收丁税,已实行了两千多年,到这时,由康熙帝宣布永远废除,此即“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意。同年十月,康熙帝又宣布一项决定:自康熙五十年为始,三年内,全国地丁钱粮全免一次。据统计:这三年内普免全国农业人丁新征的、旧欠的,共银3206万余两。这个数额,约当康熙中期后,一年国家税收的一半。康熙帝一次性免除全国农业赋税和废除新出生的人丁税,此举实属前朝未有之事。
上述两项历史性的决策,是当时“海宇升平,国用充足”的表现。康熙帝要求各总督、巡抚“务须实心奉行,体朕轸(zhěn)念(深切思念)民生至意”。
可以说,这两项决策使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从中获得了实惠。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适逢康熙帝60华诞。各省众多百姓以及退休的官员,以老年人居多,纷纷从千里之外赶来京师,请求为其祝寿,表达对朝廷尤其是对康熙帝的感激之情。康熙帝为臣民的热忱而深深感动,即决定:在他生日这一天接见他们,并择日举行盛大宴会,颁赏礼物,以答谢臣民对他的拥戴。这就是“千叟(sǒu,老头儿)宴”的由来。
十八日这天,各省来京的老人、八旗兵丁及京师士庶百姓齐聚午门外,至大清门内叩见康熙帝,恭贺“万寿”。
按照康熙帝的意旨,此次宴会分批举行。二十五日,在畅春园正门前,正式举行盛大的“千叟宴”。首先邀请各省汉大臣、中下层官员与百姓。其中,年龄在90岁以上的老人,有33人;80岁以上,有538人;70岁以上,有1823人;65岁以上,有1846人,总共4240人。参加者皆属老人,人数在千人以上,故称“千叟宴”。
康熙帝传谕:宴会上,让他的子孙与皇室的人亲自执酒器,给老人们斟酒,而老人们都不必拘礼,不要起立。以此来表示他对老人的优待和敬老的殷切心意。席间,康熙帝命其子孙扶持80岁以上的老人,到他的御座前,他要亲自看着他们一一饮酒。宴后,康熙帝又逐一赐给他们银两。
二十八日,康熙帝又专门宴请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大臣官员、兵丁及闲散人中的老人,其中:90岁以上,有7人;80岁以上,292人;70岁以上,有1394人;65岁以上,有1012人,总共为2705人。同前一次宴会一样,康熙帝命其皇子们代表他颁赐食品,命宗室子孙们执酒壶给老人们斟酒,并请80岁以上的老人至其御座前饮酒。
当日,康熙帝还在畅春园宫门前,专赐宴70岁以上的老妇人及大臣妻年老者数百人。与前两次稍有不同,因为是宴请老年妇女,皇太后特意参加,与康熙帝一道向她们颁赐茶果酒食。
三批宴请老人已超过了7000人。康熙帝为表达他的“养老尊贤”的心意,又对全国老人颁赏:各省70岁以上,至百岁以外的老人,各赏给布、绢等若干,折合成白银,总共达89万两;每人又赏给粮食,总共为16.5万石。这些赏赐,皆为专给汉人百姓年老夫妇;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年老夫妇,以及各级官员年老者,另给赏赐,不在上列数字的统计之内。尽管我们还不能确知这次大规模“千叟宴”总共花了多少银子,但可以判断花费是巨大的。
康熙帝做事,一向从简,不事铺张。诸如各种节庆,包括给他年年过生日,都是搞一个简单的仪式而已;如给他上尊号,他一概拒绝。惟此次破例,大办“千叟宴”,大赏全国各省老人,是康熙帝有感于广大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以此种方式予以答谢。花费不少,却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乾隆朝承康熙、雍正之后,到其中期,即乾隆三十年(1765)左右,清朝已进入鼎盛,清人称之为“全盛”、“极盛”。此时,政局稳固,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满汉和谐,边疆安宁。土地耕种面积不断扩大,国库资金常年储备保持在七千余万两,最高达到八千万两上下,被“称为国朝府藏之极盛”(《圣武记》),这也是清朝国库资金存储的最高记录。乾隆帝说:“天下之财,只有此数,不聚于上即散于下。”他的意思是说,国家资金有限,不是无限,不存储在国库里,就散给百姓。他又说:“国家资财,莫先于足民。”(《清高宗实录》)就是国家的资财,应首先满足百姓的需要。乾隆帝效仿康熙帝的做法,从乾隆十一年到五十五年(1746-1790),相继四次普免全国钱粮赋税,总数达到一亿二千余万两。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者都分享到盛世的成果,故后人记载称:“万民欢悦,颂声如雷;吴中谣,有‘乾隆室,增寿考;乾隆钱,万之年’之语。”(《啸亭杂录》)
乾隆帝又增开“宗室宴”、“民族宴”,显示其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丰泽园举行盛大的“宗室宴”,人数达三千余人,以老人居多。此举意在叙亲情之谊。此情此景,亦“极一时之盛”。(《啸亭续录》)乾隆帝在平完新疆之乱后,蒙古、维吾尔、回族等上层王公前来朝贡。乾隆帝即于避暑山庄之万树园中,设大黄幄殿,能容千余人,在此举行盛大的“民族宴”,款待来朝贡的各民族,亲自赐酒,示以无内外之别。
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初六,在乾清宫正式举行盛宴。规定:凡内外文武官员年在60岁以上者,皆在其列。进而又扩大到边地土司、蒙古、回部五公,以及生活在底层、年在七十岁以上的耆老士民、八旗兵丁以及匠役人等。总计,参加宴会的老人,共三千九百余人。乾隆帝也仿效其祖父康熙帝,命皇子、皇孙、皇长孙等分别向老人执爵献酒,特命年过90岁的,召至御座前一起饮酒。
十年后,即嘉庆元年(1796)正月,乾隆帝再次举行“千叟宴”。此次与宴人员,达5900人,盛况空前,皇极殿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宴会结束时,乾隆向与宴的臣民们颁发如意、寿杖、缯绮、貂皮、银牌等物。其中,银牌自15两至30两不等,依据年龄而分出等次,加上其他赏赐,此次动用白银达百余万两。自此以后,清朝由盛转衰,直至清亡,再也没有实力举办这类筵宴了。
康熙与乾隆两帝先后三次举行“千叟宴”,以最后一次规模最大。清人对此举动的评价是:康乾两帝“三举盛典”,使平民百姓,尤其是老人们“欢饮殿庭”,实前所未有之事。从表面上看,这几次盛宴是皇帝与百姓聚餐的“酒会”,但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说,体现出“民惟邦本”、“敬老尊贤”的思想文化理念;对“盛世”而言,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是康乾盛世的一大盛事。它的社会价值是让老百姓分享一点社会财富,从而得到百姓的拥戴。
作者简介
李治亭,1942年生,山东莒南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传记组特聘专家。主要着作有:《吴三桂大传》、《清康乾盛世》、《中国漕运史》,并主编《清史》(上、下)等25部(包括部分合着),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831.html

以上是关于千叟宴-康乾两帝盛开“千叟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