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翁同龢集》编订说明

翁同龢-《翁同龢集》编订说明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翁同龢-《翁同龢集》编订说明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翁同龢集》编订说明


翁同龢,字声甫,一字均斋,号叔平,又号瓶生,晚号松禅老人,祖籍江苏常熟,出身世家,父兄都是朝廷重臣。他生于道光,咸丰六年会试,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此后跻身政坛,历任同、光两朝帝师,授为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出长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国子监祭酒,工、刑、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任职期间,有凡国家重大军政、外交、经济、法律、交通、金融、工程、水利,诸如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中德胶州湾租借谈判交涉、中俄旅大租借谈判交涉等等无不参与,他的言行举止“动关朝局”,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影响了这些事件的进程。因此,他是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是一个值得人们重视和研究的人物。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翁同龢因支持维新变法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又将他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编管。之后他在忧病中度过了七年岁月,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去世,终年75岁。
翁同龢去世后,因为处分尚未开复,所以,遗稿还无法出版。1909年宣统改元,他被平反昭雪。他的诗文以《瓶庐诗稿》名义出版。民国以后,特别是二三十年代,他的部分文稿以及函稿陆续影印出版。日记在其门生张元济的主持下,也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影印行世。
翁同龢的手稿大多“真草相杂”,一般人很难辨识。所以,上述文稿、函稿和日记虽影印行世,但无论对读者,还是对学者来说,阅读和使用起来均很不方便。非了解晚清政情,无由知其内容。由于上述原因,以至在他死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无人对他进行专门研究,既无一本汇集他着作的集子,也未出版过一部反映他一生活动的传记。
1978年“文革”结束,春回大地,学术研究重新获得自由。随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翁同龢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1985年北京中华书局率先出版了由陈义杰先生负责整理标点的《翁同龢日记》,这是迄今为止海内外整理得最好的一本翁同龢日记,有力地推动了翁同龢和近代史的研究,因而受到学术界的欢迎和好评。
1980年,我开始涉足翁同龢的研究。史料是史学研究的生命,没有大量丰富翔实的史料就不可能有好的历史研究。为此,我前后大约花费了八九年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常熟、苏州、天津、合肥、长沙、广州等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有关大学的图书馆。其间六上北京,十赴常熟,为查找资料,艰苦备尝,其情景至今回忆起来犹历历在目。有凡翁同龢乃至翁家的资料无不抄录,后又从翁氏后人那里搜集到部分资料,其总字数不下150多万,本集就是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整理编辑而成的,它熔铸了我多年的汗水和心血。
本集主要由奏疏、函稿、诗词联对、文录、自订年谱、甲午日记和随手记及附录七部分组成。奏疏共收录100多件,主要录自北京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军机录副及有关档案资料,凡翁同龢个人单衔或与他人连衔的重要摺件则收,有关例行公文的呈式摺件则不录。函稿共收录1300多件,集中反映了他同家族成员以及他与晚清官场各色人物的交往和他对朝政的看法,史料价值较高。诗文部分共收录诗近700首,词10首,联对50副,文录141篇。中国历来文史不分,文中有史,史中有文。这些诗文内多涉及当时的史实和人物,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近代史方面的若千史料。翁同龢年谱比日记多出道光十年至咸丰六年部分,且内容较日记翔实,研究使用方便,故加收录。鉴于翁同龢日记已单独出版,本集不可能也无此必要再加收录。但集中还是收了他的另外两本片断日记:《甲午日记》和《随手记》。这两本日记内容多带机密性,对研究甲午战争后到戊戌变法前夕晚清政局相当重要。且《甲午日记》还可补年谱之不足。年谱中甲午年正月至十一月部分在“文革”中遗失,考虑到这些原因,也一并将它们收入集中。为了便利读者阅读和学者研究,书后附录了本书涉及人员的简介及本书征引的主要文献资料。
本书从资料搜集、整理到这次正式出版,前后经历了10多年。10多年来,人事沧桑,几多变迁。有些当年保管资料的机构不是被裁,就是被并,加上新的保管办法和商品经济思潮的趋动,使编者很难再将这些资料与原稿逐一加以核对。有些资料本来就因年代久远、水浸虫咬,已很难辨认,编者只好用“□”来表示;对资料中明显的错别字则加上“[ ]”“< >”。资料原件无标点,文稿、函稿也未注明写作时间,为方便读者利用,编者对每件资料分别加注了出处和写作时间,但因数量大及水平有限,虽经多方考证,讹误仍在所不免。
当今出书不易,尤其是出版像《翁同龢集》这类着作更难。本书之所以能顺利出版,除了个人努力外,其中力源主要得自师友们的恩泽。这里有已故导师陈旭麓的谆谆教诲,着名历史学家戴逸和李侃、陈铮、施宣园、李炳清、杨增麒等先生对我的研究始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陈铮先生还多次助我查找资料,这次又冒着酷暑高温天气,为我审读全稿,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备极辛劳,他的求真求实的学术风范,使我终生难以忘怀。中华书局历任编辑从副总编李岩到陈东林、侯明、柳宪、沈致金、冯宝志、任灵兰等均为了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心力。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常熟市博物馆、翁同龢纪念馆、上海市图书馆等单位的师友、同事也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在此,让我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数十年来,我的家人、亲戚对我的研究更是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内兄王昭仁一家刘凤华、王浩然、王怡、王思源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我将永远铭记。我的夫人王昭芬,儿子谢建骁、儿媳金莉给予的关心更多。至于我的父亲谢高成、母亲唐玉兰不仅养育了我,而且省吃俭用培养我上大学。我工作后仍时时关心我。父亲于1999年以91岁高龄、母亲于2000年以94岁高龄相继辞世,谨以本书的出版表示对他们的深切悼念。
文似山陵不喜平,传世文章不近名。回顾是书编辑出版的历程,看到它的出版,不由感慨万千,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愉悦之情。编者学识粗疏,书中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谢俊美谨识
2003年12月于上海武定坊北州书屋
(资料来源:《翁同龢集》中华书局2005年7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079.html

以上是关于翁同龢-《翁同龢集》编订说明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