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礼: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张崇礼: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张崇礼: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张崇礼: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首发)
张崇礼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本文拟在诸位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保训》的一些字词和文句作进一步的解释和疏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昔前人传宝,必授之以诵。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
“诵”,原作“詷”,《释文》:“詷,《顾命》‘在后之侗’,‘侗’马本作‘詷’,与‘童’通,指幼稚童蒙。或説此处读爲‘诵’。” [1]赵平安 先生认为“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受之”大意是说我现在病得很重,恐怕不能完成把詷传给你这件事情。[2]廖名春先生认为“詷”是诸侯之共主,是天子。[3]子居先生训“詷”为“共同”,认为“这里是说前人临终时有所训命告诫,必会同臣属、族人而后申言。 ”[4]陈伟先生释为“讽”,训为背诵义。[5]
今按:《释文》或说读为“诵”可从。陈伟先生释为“讽” ,亦通。“诵”和后文的“念”相呼应。“念”亦有背诵义。《汉书·张禹传》:“初,禹爲师,以上难数对己问经,爲《论语章句》献之……诸儒爲之语曰:‘欲爲《论》,念张文。’”王先谦补注引周寿昌曰: “念,背诵也。今犹云读书爲念书。”[6]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原来前人传宝的时候,都是用背诵的形式。现在我病得太厉害了,恐怕不能背诵完,只能以书册的形式传给你。

“昔舜久作小人,亲耕于鬲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
“久”,原作“旧”,李守奎先生认为可能应读为“久”, [7]沈培先生从之。[8]“恐”,廖名春先生认为当读为“工”,义为擅长、善于;[9]李锐先生疑读为“恭”。[10]
今按:“旧”读为“久”,和后文的“恐”正相呼应,可从。《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舜久为小人,盖无德行以名世,所以“恐”。“自稽厥志”的“志”,当训为“德”。《吕氏春秋·遇合》:“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高诱注:“志,德也。”“自稽厥志”当是自省之意。《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释文》连下文一起断句作:“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并认为: “庶万姓”指庶民百姓。“欲”,训为“愿”。或说应读为“俗”,指风俗习惯。子居先生断句作:“不讳于庶,万生之多,欲厥有施, 于上下远迩”。[11]
今按:“不违于庶”即与众和同的意思,“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 ”当作一句读。“庶”,百姓;“万姓”,万民。《书·立政》:“式商受命,奄甸万姓。”如“庶万姓”作一句读,语义重複,不辞。“之”, 连词。相当于“则”。《诗·鄘风·鹑之奔奔》:“鹑之奔奔,鹊之彊彊。”毛传:“鹑则奔奔,鹊则彊彊然。”《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功名》:“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12]“厥”,其,指舜。
舜“不违于庶”,与民和同,民众则希望舜能够广施德泽,也就是希望舜能够居上位、施仁政于民。所以“迺易位”,意即舜受到民众拥戴,由小人而居上位。
“易位”之后的“迩稽测”究竟应该如何训释及断句,学者们有多种不同的意见,不具引。我们自己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看法,故暂以“易位”为句。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服惟允。”
《释文》:“覍”,读为“变”。“身”,自己。“兹”,通 “滋”,意为益。“备”,《说文》:“慎也。”“允”,《释诂》:“信也。”“滋备惟允”即益慎与信。 林志鹏先生认为“身兹服惟允”谓舜躬服中道益信益诚。[13]赵平安先生认为“言”指政令、号令,“言不易实覍名”是说政令不违背中的精神。[14]李锐先生疑“身兹(滋)备惟允”当读为“身滋服,惟允。”[15]孙飞燕先生将简文理解为舜在得到中道之后,言语不变易名实,愈发躬行诚信。
今按:除“兹”的训释外,我们同意孙飞燕先生对简文的理解。“言”,当训为一般的言语义。“服”,当从李锐先生读,训为“行”。“兹”,当如字读,训为 “此”,指示代词。“身兹服惟允”是一个结构比较特殊的强调句式。我们可以比较“惟德是依”、“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用指示代词“是”复指的宾语前置句式。古汉语中和“是”起相同语法作用的指示代词常见的还有“之”、“斯”等。我们认为简文中“兹”的作用应该和“是”相同,只不过可能是因为前面还有主语“身”的缘故,“惟允”没有前置罢了。“身兹服惟允”是说舜惟信是行,也就是只行诚信的意思。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服惟允”,从言和行两个方面描述了舜“得中”之后的表现,概括起来可以说是“言行皆诚”。这和《中庸》对 “中道”的相关论述比较符合: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读去声)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从简文舜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和“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服惟允”的描述来看,都和《中庸》的思想比较吻合。目前学术界对《保训》“中”的理解分歧较大,我们这里不厌其烦地徵引《中庸》的相关论述,就是希望能为整理者把“中”理解为“中道”提供一些佐证。

“今汝祗服毋懈,其有所攸矣,不及尔身受大命。”
《释文》:“卣”,通“由”字。李锐先生认为:从上下文“今汝祗备(服)毋解(懈),其有所
张崇礼: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0460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481.html

以上是关于张崇礼: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