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

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


《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
(首发)
杨泽生
中山大学中文系
关于《上博七•吴命》1号简中的“先人”之言,整理者曹锦炎先生已经作了比较详尽的释读(马承源:304-306),尔后又有多位学者、多篇文章论及,甚或专就其中的难字进行考释,本文谨作些补充。
简文说:“先=(先人)又(有)言曰:‘马
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将)走,或童(动)之,速
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整理者释“先=”为“先人”二字合文,谓意指“前人”;将“又”读作“有”,“走”解作“疾趋,奔跑”,“速”解作“招致”,这都很正确。其读“
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为“将”,读“童”为“动”,也很对,祇是说“将”的意思“相当于‘打算’、‘準备’”,“动”意为“引动、触动”,则有欠精当;其指出“
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字“从上下文义分析,是指马将要疾趋时因受到惊动而招致某种行为或行动”,也大体可从,但认为当读作“仰”,意为“马受惊而仰”,则颇可怀疑;其将“或”解作“有”也不可信。下面就在有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按简文顺序将原释未臻完备的这些字词试作疏释。
“将”意为“即将”、“将要”。“马将走”,意思是马将要奔跑。
“或”字用在“动”前,应该用作副词,而整理者解作“有”。虽然古书用作副词的“又”往往写作“有”,但整理者引《广雅·释诂》“或,有也”和《书·大禹谟》“罔或干予正”为证,《大禹谟》此“或”字当“有人”(黄怀信,2002:42)或“有”(李民、王健,2000:30)讲,而以此解释简文“或”字显然不妥。刘云(2009)明确将简文“或”读作“又”,说“或”读“又”在楚简中屡见不鲜。这对于正确理解文义非常重要。当然,“或”和“又”古音相近,意义相同,似无需破读,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2000:33)论之甚详:
或,犹“又”也。《诗·宾之初筵》曰:“即立之监,或佐之史。”言又佐之史也。《礼记·檀弓》曰:“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晋语》“或”作“又”(上文曰“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哀元年《左传》曰:“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史记·吴世家》作“又将寛之”。贾子《保傅》篇曰:“鄙谚曰‘不习为史,而视已事。’又曰:‘前车覆,后车戒。’”《韩诗外传》“又曰”作“或曰”。“或”,古读若“域”;“又”,古读若“异”(说见《唐韵正》)。二声相近,故义相通,而字亦相通。“或”之通作“又”犹“或”之通作“有”矣。
论及“或”用作“又”的着作还有不少,如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三(1956:56):“衍曰:或,犹‘又’也。《诗》:‘何蓑何笠,或负其糇。’《左》襄二十一年《传》:‘赏而去之,其或难矣。’”孙诒让《札迻》(1989:228)对《淮南子·墬形训》“或上倍之”按语说:“‘或’者,又也。‘或上倍之’,谓又登其上也。”再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9:252)说:“‘或’与‘又’古音相近,意义相同”,并上引多例的基础上增加了《史记·魏公子列传》“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等例子。
“动”应解作“惊动”。《左传·宣公十一年》“谓陈人无动”,《史记·陈杞世家》作“谓陈曰‘无惊’”。《诗·商颂·长发》“不震不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动,谓震惊。”《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无动》“宣十一年传:谓陈人无动”王引之按:“动,谓惊惧也。”《文选·宋玉<高唐赋>》“使人心动”李善注:“动,惊也。”《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焦循《孟子正义》引《文选·高唐赋》注:“动,惊也。”(宗福邦,2003:251)沈培先生以“水土”网名在刘云(2009)后指出“《吴命》简文的‘或动之’,应当就是‘又惊之(马)’的意思”,非常精确。至于刘云(2009)将“童”读作“纵”,说是纵容、释放的意思,显然不能与上一句“马将走”文义相接。
关于“
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字,衆说纷纭。首先是整理者读作“仰”,而复旦(2008)对此释读打了个问号。随后有网名“飞虎”者跟帖认为此字即上博《周易》23号简与今本《周易》“衢”对应的那个字,从而读本简此字为“蹶”。陈伟(2009)亦据此立说,认为可读作“瞿”或“惧”。何有祖(2009)则将此句重新断读,将“
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读作“养”,与简文后一字“
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竈)”合读作“养曹”,疑“指养马的官员”。范常喜(2009)指出整理者隷定作“
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正确可从,而怀疑可读作“殃”,谓“速殃”即“致祸殃”,并从古书裏找出可与简文相印证的重要资料。而鲁家亮(2009)则读作“祥”,说“祥”古书有善、吉利等义,又有凶灾、妖异等义,简文“祥”当凶灾、妖异等义讲,“速祥”即招致灾祸、不吉利。正如鲁先生自己所说,此“与范先生的理解,在这点上是基本相同的”。
范常喜(2009)所用的重要资料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献中多见“速祸”、“速罪”、“速辜”、“速伤”之例,如《左传·隐公三年》:“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左传·闵公二年》:“与其危身以速罪也。”《尚书·酒诰》:“天非虐,惟民自速辜。”《晏子春秋·问下》:“直易无讳,则速伤也。”二是传世文献中有与简文相似的“先人”之言,如《汉书·贾邹枚路传》:“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队入深渊,难以复出。”《说苑·正谏》:“马方骇而重惊之,系方绝而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沈培(水土)先生在刘云(2009)后的跟帖说:“范常喜先生大作找到了古书中与《吴命》有意思相近的说法,非常好。但范先生所引《汉书·贾邹枚路传》和《说苑·正谏》其实是同一出处,皆是引用枚乘上书谏吴王之语。”另外他还增加了下面《孔丛子·嘉言》中的一条材料:
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重而填(镇)之。马奔车覆,六辔不禁。系绝于高,坠入于深。其危必矣!”
这三条相关的话,对理解简文的文义无疑非常重要。“骇”字除了常见惊骇之义外,还有“起”、“动”之义(宗福邦,2003:2542),“马方骇”之“骇”应该与简文“马将走”的“走”相当,而简文“动”则对应上述三条材料中的“惊”。关于这一点,刘云(2009)自己在跟帖中已说到“‘马方骇而重惊之’与‘马将走,又童之’两句对应得十分巧妙,‘骇’与‘走’对应,‘惊’与‘童’对应。那么‘骇’、‘走’之间的关係与‘惊’、‘童’之间的关係应该也具有一致性”。可惜他不相信“童”字是表示“惊动”之类的意思,没有找到“骇”、“走”之间和“惊”、“童”之间关係的一致性,仍然坚持将“童”读作“纵”。
至于前述有关“
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字的释读,大概读作“殃”比较好一些。当然,前述范先生所引《晏子春秋》有“直易无讳,则速伤也”的说法,“
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应读作“伤”也是完全可能的。从读音来说,“
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固然跟“殃”和“祥”都可以相通,而古书从“羊”声的“祥”也跟“伤”可以相通,如《战国策·秦策四》:“鬼神狐祥无所食。”《史记·春申君列传》“狐祥”作“孤伤”(高亨,1989:270)。从字义来说,“伤”有受伤、伤害、损伤之义,如《书·说命上》:“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论语·乡党》:“廄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从简文文义来说,解作受伤、伤害,似乎更加直接。马受惊而狂奔,容易招致坐马车的人和马本身受伤害。虽然孔子更关心人是否受伤害而“不问马”,但古人对马是否会受伤还是非常关注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楚辞•国殇》:“左骖殪兮右刃伤。”王逸注:“言己所乘左骖马死,右騑马被刃创也。”《大戴礼记·盛德》:“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譬犹御马,弃衔勒而专以筴御马,马必伤,车必败。”《韩诗外传》卷三:“昔者先王使民以礼,譬之如御也。刑者,鞭策也。今犹无辔衔而鞭策以御也,欲马之进,则策其后,欲马之退,则策其前,御者以劳,而马亦多伤矣。今犹此也,上忧劳而民多罹刑。”《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伤乘舆马,夬(决)革一寸,赀一盾;二寸,赀二盾;过二寸,赀一甲。”意思是说:“伤害了乘舆马,马皮破伤一寸,罚一盾;二寸,罚二盾;超过二寸,罚一甲。”(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1978:141-142)上面都是说伤害马本身的例子。《史记·张释之传》:“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这是说由惊马而伤人的例子。无论是造成伤马还是伤人的结果,都比“祸殃”或“灾祸”直接很多。
总之,简文所说的“先人”之言是“马将走,或动之,速伤”,意思是马将要奔跑,又惊动它,会招致伤害。
参考文献
陈伟(2009):《读〈吴命〉小札》,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9年1月2日。
范常喜(2009):《<上博七•吴命>“殃”字补议》,简帛网2009年1月6日。
复旦(200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执笔:程少轩)《〈上博七·吴命〉校读》,古文字网(http://www.guwenzi.com/)2008年12月30日。
高亨(1989):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7月。
何有祖(2009):《〈吴命〉小札》,简帛网2009年1月2日。
黄怀信(2002):《尚书注训》,齐鲁书社2002年5月。
李民、王健(2000):《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刘云(2009):《说<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 ,古文字网2009年1月7日。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
孙诒让(1989):《札迻》,齐鲁书社1989年7月。
吴昌莹(1956):《经词衍释》,中华书局1956年10月。
王引之(2000):《经传释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1999):《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
宗福邦(2003):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
点击下载附件:

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0302“0303《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049.html

以上是关于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补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