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鲁邦大旱》集释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说明:
本文引述各家意见时,一般只做简要总结,而省略其论证过程,同时为叙述简便计,均未加“先生”尊称,尚祈见谅。

释文:
鲁邦大旱,[1]哀公胃(谓)孔=(孔子):[2]“子不为我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图)之?”[3]孔=(孔子)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答)曰:[4]“邦大旱,母(毋)乃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失)者(诸)型(刑)与惪(德)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乎)?[5]唯……[6]1
……之可(何)才(哉)?”[7]孔子曰:“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庶)民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知)敚之事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鬼)也,[8]不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知)型(刑)与惪(德),女(汝)母(毋)㤅(爱)珪璧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币)帛于山川,[9]政(正)坓(刑)与……[10]2
……出,遇子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赣),[11]曰:“赐,而(尔)昏(闻)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巷)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路)之言,[12]母(毋)乃胃(谓)丘之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答)非与(欤)?”[13]子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赣)曰:“否。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抑)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吾)子女(如)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重)命,[14]丌(其)与女(汝)。[15]夫政(正)坓(刑)与惪(德),[16]㠯(以)事上天,此是才(哉);女(若)天<夫>母(毋)㤅(爱)珪璧3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币)帛于山川,[17]母(毋)乃不可?[18]夫山,石㠯(以)为肤,木㠯(以)为民,[19]女(如)天不雨,石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将)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焦),[20]木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将)死,丌(其)欲雨或甚于我,[21]或必寺(待)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吾)名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乎)?[22]夫川,水㠯(以)4为肤,[23]鱼㠯(以)为民,女(如)天不雨,水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将)沽(涸),[24]鱼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将)死,丌(其)欲雨国(或)甚于我,[25]或必寺(待)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吾)名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乎)?”[26]孔=(孔子)曰:“于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乎)……[27]5
公剀(岂)不饭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粱)飤(食)肉才(哉)![28]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抑)亡(无)女(如)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庶)民可(何)?[29]6

集释:
[1] 鲁邦大旱,整理者:《春秋》哀公十五年:“秋八月,大雩。”“雩”,求雨的典礼。简文所说的大旱应发生在鲁哀公十五年夏秋之时。廖名春(2002:97页):当发生在鲁哀公十五年。杨朝明(2002:115页):当发生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至十六年(前479)之间。曹峰(2004:130页):无法确定简文记载的故事一定发生在鲁国。
[2] 哀公,整理者:即鲁哀公,名蒋(一作将),在位27年。
胃,整理者:读为“谓”。
孔=,整理者:“孔子”合文。
[3]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读为“图”。《玉篇》“图”之古文作“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与此相似。臧克和(2009:157页):可能有三种解释,一读为“图”,一读为“禬”,除去兇荒,一读为“祣”,指天地山川之祭。今按:整理者说是。
[4]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读为“答”。业师陈伟(2003):读为“对”。黄人二(2005:39页):读为“答”,不应读为“对”。苏建洲(2006:380页):读为“答”。今按:黄、苏说是。
[5]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读为“失”。黄人二(2005:39页):应隶定作“佚”,读为“失”。
者,整理者:读为“诸”。
型,整理者:读为“刑”。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读为“乎”。
[6] 唯,李锐(2003):读为“为”,与下简连读。陈嘉凌(2003:44页):“唯”、“之”连读不合语法,两简之间应有缺简。林志鹏(2004:149页):读为“虽”。
[7] 才,整理者:读为“在”。俞志慧(2003):读为“哉”。刘乐贤(2003:60页):读为“哉”。今按:俞、刘说是。
[8]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庶”之古文异体。
敚,整理者:读为“说”,求雨祭名。范丽梅(2004:167页):读为“说”,号呼告神以请事求福的方式。彭浩(2004:495页):读为“说”,雩祭的一部分。毛庆(2004:156页):读为“悦”。罗新慧(2004:86页):如字读,禳灾求福之祭。康少峰(2004:141页):读为“悦”。今按:罗说是。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释为“视”。黄德宽(2003):释为“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读为“鬼”。颜世铉(2003B):读为“畏”。李守奎(2004:480页):释为“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鬼”之古文。臧克和(2009:155页):释为“视”,“示”之古文,训为神祇。今按:黄、李说是。
此句的标点,整理者:断作“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庶)民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知)敚(说)之事,视也”。业师陈伟(2003):断作“庶民知说之事鬼也”。今按:陈说是。
[9] 女,整理者:读为“如”。颜世铉(2003A):读为“若”。季旭昇(2003):读为“汝”。康少峰(2004:141页):读为“如”,孔子绝无可能抛开自己和鲁哀公的君臣名分而直呼国君为“汝”。沈培(2007):读为“如”,训为不如。今按:当读为“汝”,见拙作《先秦时期臣子称君为汝现象试论》,待刊。
㤅,整理者:读为“薆”,训为隐。刘乐贤(2003B:61页):如字读,吝惜之义。曹峰(2004:123—124页):读为“爱”,吝惜之义。毛庆(2004:155页):释为“忕”,奢侈之义。臧克和(2009:156页):如字读,爱惜之义。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读为“币”。
[10] 政,整理者:读为“刑”,社会治理之政。刘乐贤(2003B:61页):读为“正”。康少峰(2004:142页):读为“正”。黄人二(2005:40页):读为“正”。今按:刘、康、黄说是。
坓,整理者:读为“刑”。
与,刘乐贤(2003B:61页):其后可补一“德”字。
[11]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即“赣”,通作“贡”。
[12] 而,整理者:读为“尔”。
昏,整理者:读为“闻”。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读为“巷路”。
[13]与,整理者:读为“欤”。
[14]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读为“也”。何琳仪(2003):读为“繄”,句首助词。俞志慧(2003):读为“抑”。秦桦林(2003):整理者释读不误,“繄”用为句首助词时多训为是,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不能用来引导疑问句。廖名春(2003):读为“抑”,表示反诘语气。李学勤(2004:5页):疑读为“偕”。黄人二(2005:41页):读为“也”。裘锡圭(2008:286页):读为“抑”。高荣鸿(2013:141页):读为“抑”。今按:读“抑”是。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子,整理者:读为“吾子”。俞志慧(2003):“吾子”用于上对下或平辈的敬称,未见用于下对上的例子。刘乐贤(2003B:61页):“吾子”可以用于下对上,《庄子·田子方》、《说苑·政理》中有子路、宰予称孔子为“吾子”之例。李学勤(2004:5页):“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读为“乎”。广濑薰雄(2004:509页):下对上称呼“吾子”的例子不胜枚举。今按:刘、广濑说是。
女,整理者:读为“若”。颜世铉(2003A):训为“乃”。秦桦林(2003):读为“若”,表示不肯定的副词。陈嘉凌(2003:48页):读为“乃”。林志鹏(2004:151页):读为“如”,训为而,表示转折。黄人二(2005:41页):读为“如”,训为而。今按:读为“如”或“若”皆可,表示假设。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命,整理者:读为“重名”。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疑即“动”之古文。名,声誉。颜世铉(2003A):读为“重命”,重视百姓生命。季旭昇(2003):读为“重命”,重视天命。俞志慧(2003):读为“重名”,认为“重名其”是“重其名”之误,“名”当指时人拘守的瘗祀之礼。刘乐贤(2003B:63页):读为“重命”,可能是说孔子重天命。廖名春(2003):读为“重命”,重视穰除旱灾的祭祀。李学勤(2004:5页):读为“踵命”,往来告诉。广濑薰雄(2004:508页):读为“重命”,遵守哀公的命令,或重複命令。康少峰(2004:143页):读为“重命”,重视天命神意。毛庆(2004:156页):读为“重命”,再次坚持自己的意见。刘信芳(2005:12—13页):读为“踵命”,追寻山川之所以命名。秦桦林(2006):读为“重命”,盖指在祭祀活动中向鬼神致敬美号以示尊崇。裘锡圭(2008:286页):读为“重命”,重複嘱咐。臧克和(2009:154—155页):读为“重命”,穰除旱灾的祭祀。今按:当读为“重命”,慎重地对待哀公的询问。
[15]其,秦桦林(2003):表示推测的副词。林志鹏(2004:151页):应置于句首,作反诘副词,用法同“岂”。广濑薰雄(2004:508页):训为“乃”。裘锡圭(2008:286页):读为“忌”,句末语气助词。今按:其,虚词,无意义。
与,整理者:读为“欤”。秦桦林(2003):表示推测、估计。李学勤(2004:5页):亲友之义。广濑薰雄(2004:508页):参与、支持之义。裘锡圭(2008:286页):读为“欤”。今按:与,赞同之义。
女,整理者:读为“如”。刘乐贤(2003:60页):读为“若”。曹峰(2004:122页):读为“若”。今按:当读为“汝”,参看拙作:《先秦时期臣子称君为汝现象试论》,待刊。
以上三句,整理者断作“否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吾)子女(若)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重)命(名)丌(其)与(欤),如”。何琳仪(2003):断作“否,繄吾子若重名其欤”。俞志慧(2003):断作“否,抑吾子若重名其欤”。刘乐贤(2003:60页):“否也。吾子女重命其与。若”。李学勤(2004:5—6页):断作“否,偕乎子女,踵命其与。如”。曹峰(2004:122页):断作“否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殹)。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吾)子女(如)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重)命,其与。女(若)”。林志鹏(2004:148页):断作“否也。吾子如重命其与?如”。范丽梅(2004:164页):断作“否也,夫子若重命,其欤?若”。广濑薰雄(2004:508页):断作“繄吾子女重命,其与”。康少峰(2004:142页):断作“否,抑吾子乃重命其欤?如”。刘信芳(2005:12页):断作“否殹。吾子如踵命其欤?如”。黄人二(2005:38页):读为“否也。吾子如重名其欤?如”。秦桦林(2006):断作“否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也)。吾子女(若)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重)命其欤?女(若)”。王化平(2006:131页):断作“否。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吾子!汝重命其欤?如”。苏建洲(2006:377页):断作“否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也)。吾子女(若)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重)命其与?女(若)”。裘锡圭(2008:285页):断作“否。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子女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命亓与?如”。臧克和(2009:154页):断作“否也,吾子如重命丌与?如”。常佩雨(2012:115页):断作“否也。吾子若重命其与?若”。高荣鸿(2013:141页):断作“否,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抑)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吾)子女(若)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重)命(名),丌(其)与(欤)?女(若)”。今按:当断作“否。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抑)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吾)子女(如)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重)命,丌(其)与女(汝)”。“其”,虚词,无意义,“与”训为许可、同意,“其与汝”,即同意您。下文“夫政(正)坓(刑)与惪(德),㠯(以)事上天,此是才(哉)”与“女(若)天<夫>母(毋)㤅(爱)珪璧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币)帛于山川,母(毋)乃不可”构成的是对照并列关係。参看拙作:《上博简<鲁邦大旱>“抑吾子女重命其与”句读献疑》,待刊。
[16] 政,秦桦林(2003):读为“正”。广濑薰雄(2004:508—509页):读为“正”,匡正之义。
[17] 女,整理者:读为“若”。
天,整理者:“夫”之误。
[18]以上六句,即“夫正刑与德,以事上天,此是哉;若夫毋爱珪璧币帛于山川,毋乃不可”,俞志慧(2003):是子贡对孔子的回答。广濑薰雄(2004:509页):是子贡对孔子提议的“女毋爱圭璧币帛于山川,政型与……”表示怀疑。曹峰(2004:125—126页):是孔子对自己政见的再次总结。今按:以上皆子赣之语。
[19] 民,李学勤(2004:6页):疑“毛”之误。
[20]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读为“将”。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说文》:“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火所伤也。从火,雥声。焦或省。”
[21] 或,何琳仪(2003):读为“又”。业师陈伟(2003):读为“又”。秦桦林(2003):读为“有”。毛庆(2004:156页):如字读,或许之义。今按:毛说是。
[22] 或,整理者:读为“何”。何琳仪(2003):读为“又”。业师陈伟(2003):读为“又”。秦桦林(2003):读为“何”。毛庆(2004:156页):如字读,训为又。今按:毛说是。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名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读为“恃乎名乎”。刘乐贤(2003A):读为“待吾名乎”,等到叫名字。业师陈伟(2003):读为“待吾命乎”,等待我们的呼唤。秦桦林(2003):读为“待吾名乎”。陈明(刘乐贤2003B:63页):“寺”读为“祠”。陈剑(刘乐贤2003B:63页):“名”读为“禜”。刘乐贤(2003B:61—62页):两种读法,一读为“祠乎禜乎”,一读为“待乎禜乎”或“待吾禜乎”。廖名春(2003):读为“恃乎命乎”。李学勤(2004:6页):“寺”读为“祠”,“名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係衍文。林志鹏(2004:151页):读为“待乎名乎”,“名”当指“文”,即礼。康少峰(2004:143页):读为“待乎名乎”。黄人二(2005:42页):读为“待乎名乎”。苏建洲(2006:400页):读为“待吾禜乎”。臧克和(2009:154—155页):读为“恃乎名乎”,“恃名”指穰除旱灾的祭祀。裘锡圭(2012:490页):读为“待吾名乎”,等待吾人举称其名而祭祷之。
[23] 肤,李学勤(2004:6页):应据《晏子春秋·谏上》改为“国”。
[24]沽,整理者:读为“涸”。
[25]国,整理者:释为“或”。裘锡圭(2012:490页):释为“国”,读为“或”。
[26] 以上数句,整理者:类似的记载见于《晏子春秋·谏上》:“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饑色。吾使人卜,云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髪,天久不雨,髪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公曰:‘不然,吾将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俞志慧(2003):以上是孔子对子贡的释疑解惑。广濑薰雄(2004:509页):是孔子说的话。今按:以上皆子赣之语。
[27]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读为“乎”。
[28]剀,整理者:读为“岂”。
饭,整理者:释为“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从食,会意兼形声,读为“饱”。徐在国(2003):应分析为从食、攴声,“饱”之或体。陈秉新(2004:90页):“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簋)”之异体,读为“匓”,训为饱。陈英杰(2005:475页):释为“簋”,参《金文编》299—301页,读为“匓”,训为饱。李学勤(2004:6页):疑为“饫”之误。李守奎(2004:481页):释为“饭”,反旁与攴旁形近易混,举楚王酓章钟铭和郭店《语丛二》简45中的“返”字为证。王志平(2004:500页):释为“饭”。施谢捷(俞志慧2004:514页):释为“饭”。毛庆(2004:155页):释为“养”。苏建洲(2006:402页):应释为“饭”。今按:释“饭”是。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释为“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读为“粱”。毛庆(2004:156页):读为“任”,训为“佞”。李守奎(2004:481页):隶定作“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释为“梁”,读为“粱”。今按:李说是。
飤,整理者:读为“食”。毛庆(2004:156页):训为粮。今按:整理者说是。
[29]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整理者:释作“殹”,读为“也”。何琳仪(2003):读为“繄”。秦桦林(2003):整理者释读不误。廖名春(2003):读为“抑”,表示反诘语气。裘锡圭(2012:485页):隶定作“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读为“抑”。今按:廖、裘说是。
此句的标点,整理者:将“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与上“才(哉)”字连读。何琳仪(2003):将“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繄)”属下读。廖名春(2003):将“孔子-《鲁邦大旱》集释
孔子-《鲁邦大旱》集释(抑)”属下读。今按:属下读是。

参考文献:
曹峰:《<鲁邦大旱>初探》,《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曹峰2004)
常佩雨:《从上博简<鲁邦大旱>看孔子的刑德观与宗教观》,《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常佩雨2012)
陈秉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补释》,《江汉考古》2004年第2期。(陈秉新2004)
陈嘉凌:《<鲁邦大旱>译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陈嘉凌2003)
陈伟:《读<鲁邦大旱>札记》,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27日。又《读<鲁邦大旱>札记》,《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陈伟2003)
陈英杰:《楚简札记五种》,《汉字研究》第1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6月。(陈英杰2005)
范丽梅:《上博楚简<鲁邦大旱>注译》,《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范丽梅2004)
高荣鸿:《<鲁邦大旱>疏证》,《上博楚简论语类文献疏证》,(台湾)中兴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7月。(高荣鸿2013)
广濑薰雄:《关于<鲁邦大旱>的几个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广濑薰雄2004)
何琳仪:《沪简二册选释》,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4日。(何琳仪2003)
黄德宽:《战国楚竹书(二)释文补正》,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21日。又《战国楚竹书(二)释文补正》,《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黄德宽2003)
黄人二:《上博藏简鲁邦大旱试探》,《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后出站工作报告,2005年4月。(黄人二2005)
季旭昇:《上博二小议(三):鲁邦大旱、发命不夜》,简帛研究网,2003年5月21日。(季旭昇2003)
康少峰:《<鲁邦大旱>歧释文字管见》,《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康少峰2004)
李守奎:《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杂识》,《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李守奎2004)
李锐:《上博馆藏楚简(二)初劄》,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6日。(李锐2003)
李学勤:《上博楚简<鲁邦大旱>解义》,《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李学勤2004)
廖名春:《上博简<鲁邦大旱>札记》,《清华简帛研究》第2辑,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年3月。(廖名春2002)
廖名春:《<鲁邦大旱>的“重命”和“寺乎名”》,简帛研究网,2003年6月5日。又《上博藏楚简<鲁邦大旱>校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1期。(廖名春2003)
林志鹏:《<鲁邦大旱>诠解》,《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林志鹏2004)
刘乐贤:《读上博简<民之父母>等三篇劄记》,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0日。(刘乐贤2003A)
刘乐贤:《上博简<鲁邦大旱>简论》,《文物》2003年第5期。(刘乐贤2003B)
刘信芳:《上博藏楚简<鲁邦大旱>“踵命”试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1期。(刘信芳2005)
罗新慧:《从上博简<鲁邦大旱>之“敚”看古代的神灵观念》,《学术月刊》2004年第10期。(罗新慧2004)
毛庆:《<战国楚竹书(二)·鲁邦大旱>释字释句献疑》,《南通师範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毛庆2004)
彭浩:《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札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彭浩2004)
秦桦林:《上博简<鲁邦大旱>虚词劄记》,简帛研究网,2003年2月15日。(秦桦林2003)
秦桦林:《楚简<鲁邦大旱>“重命”解》,简帛网,2006年1月9日。(秦桦林2006)
裘锡圭:《说<鲁邦大旱>“抑吾子如重命丌欤”句》,《华学》第9、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裘锡圭2008)
裘锡圭:《<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鲁邦大旱>释文注释》,《裘锡圭学术文集·简牍帛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裘锡圭2012)
沈培:《由上博简证“如”可训为“不如”》,简帛网,2007年7月15日。又《由上博简证“如”可训为“不如”》,《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沈培2007)
苏建洲:《<鲁邦大旱>校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苏建洲2006)
王化平:《上博简<鲁邦大旱>略论》,《简帛文献中的孔子言论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王化平2006)
王志平:《上博简(二)劄记》,《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王志平2004)
徐在国:《上博竹书(二)文字杂考》,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4日。(徐在国2003)
颜世铉:《上博楚竹书散论(三)》,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9日。(颜世铉2003A)
颜世铉:《上博楚竹书补释二则》,简帛研究网,2003年4月29日。(颜世铉2003B)
杨朝明:《上博竹书<鲁邦大旱>管见》,《东岳论丛》2002年第5期。(杨朝明2002)
俞志慧:《<鲁邦大旱>句读献疑》,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27日。又《<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二题》,《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俞志慧2003)
臧克和:《楚简所见人与自然——关于<战国楚竹书·鲁邦大旱>的考辨》,《学术研究》2009年第10期。(臧克和2009)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7年9月13日10:45。)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531.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鲁邦大旱》集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