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关汉简(肆)》H1:4曆日简年代考释

《肩水金关汉简(肆)》H1:4曆日简年代考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肩水金关汉简(肆)》H1:4曆日简年代考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肩水金关汉简(肆)》H1:4曆日简年代考释


(台北市立大学)

《肩水金关汉简(肆)》H1出土简牍82枚,其中简H1:4为《曆日》简册残断散简,简文所载曆日如下:

    《肩水金关汉简(肆)》H1:4曆日简年代考释
《肩水金关汉简(肆)》H1:4曆日简年代考释
 

《肩水金关汉简(肆)》H1:4曆日简年代考释
《肩水金关汉简(肆)》H1:4曆日简年代考释







初伏


后伏










这种形制《曆日》简册多由三十枚简编联製成,每一枚简首分别书写“一日”至“卅(三十)日”,其下各记十二月同日干支,该年若置闰,则记十三月同日序干支。简H1:4简末完整,简首残断,亡佚简首“日序”,及其下二个月(平年)或三个月(闰年)日干支。今所存简文“辛酉”前一月,可补作“壬辰”,并就今存十个月日干支,补齐全年各月某日干支。如下:
1.平年
《肩水金关汉简(肆)》H1:4曆日简年代考释
《肩水金关汉简(肆)》H1:4曆日简年代考释












初伏


后伏










2.置闰
《肩水金关汉简(肆)》H1:4曆日简年代考释
《肩水金关汉简(肆)》H1:4曆日简年代考释














初伏


后伏










由于简首“日序”亡佚,该简所载日干支,可为一日至廿九日中任一日,无由推导月朔干支,若缺其他线索,将难以考年。有幸简文仍传达二条可贵讯息:六月、七月连大月(其前置闰则第七个月、第八个月连大月),且分别为初伏日、后伏日。太初以来,两汉曆日合于上述二种日干支序者有六:包括平年1.元帝元光元年(前43年)廿五日、2.明帝永平三年(60年)十七日、3.明帝永平七年(64年)十日、4.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廿八日;闰年5.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十三日、6.章帝建初六年(81年)十九日。以出土纪年简参照年限及伏日对月建的限约(即曆例)考之,六者之中,唯元帝元光元年(前43年)廿五日为唯一解,即简H1:4为《元光元年曆日》简册之“廿五日”残简。请分述其理。
H1灰坑出土纪年简,年代侷促宣帝一朝。因此採取较大的考察年限,肩水金关汉简T4:107“大初五年”(即天汉元年),73EJF1:25“建武三年”,以为参照年限。由是观之,唯元帝元光元年(前43年)廿五日在参照年限之内,余皆在参照年限之外,当予排除 。
其次验之伏日注曆,是否合于简文。上述六个年代,以简文日干支配置伏日,其分布情况,表列如下:


夏至
二庚
三庚
四庚
五庚
立秋
初庚
二庚
三庚
四庚
元帝元光元年
五月廿日丙戌


初伏

七月七日壬申

后伏


明帝永平三年
五月八日壬午


初伏

六月廿五日戊申


后伏

明帝永平七年
五月廿二日癸卯
初伏



七月九日己丑
后伏



顺帝永建四年
五月廿日丙戌


初伏

七月七日己巳


后伏

武帝太初三年
五月廿九日丁丑



初伏
闰六月十五日壬戌


后伏

章帝建初六年
五月卅日壬申




六月十七日壬申
初伏


后伏
三伏注曆乃古老传统,沿用至今。《阴阳书‧曆法》云:“候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1]。揆诸出土汉简所载三伏曆注,多不符《阴阳书‧曆法》曆例。张培瑜先生以为《阴阳书‧曆法》“三伏”礼制,当在东汉以后。[2]笔者尝考察《居延汉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敦煌汉简》中,载有“伏日”曆注《曆日》简牍十二种,推测三伏注曆,或在成帝鸿嘉年间已形成曆例。[3]明帝、章帝、顺帝皆在东汉时期,而上表依简文所配置伏日曆注,不符《阴阳书‧曆法》曆例,应予排除。武帝太初三年与元帝元光元年伏日配置,不苻曆例,自在情理。然武帝太初三年伏日明显滞后,是年置闰,依简文配置,则初伏已迟至闰六月十三日,立秋前两天。而后伏则置于七月十三日,在白露前三天,天气已凉,非伏日。故判定简H1:4非《太初三年曆日》简册散简。元帝元光元年伏日配置,则与武、昭、宣、元、成时期《曆日》简牍无甚差异,圴可找倒相同案例。以是推知简H1:4为《元光元年曆日》简册之“廿五日”残简。谨列元帝元光元年气朔表,敬供核覈。


正月小 己巳 27
170 5756( 2. 8)
己巳 4230 初一立春
乙酉 623 十七惊蛰

二月大 戊戌 70
5785 ( 3. 9)
庚子 1633 初三雨水
乙卯 2643 十八春分

三月小 戊辰 32
5815 ( 4. 8)
庚午 3653 初三穀雨
丙戌 46 十九清明

四月大 丁酉 75
5844 ( 5. 7)
辛丑 1056 初五立夏
丙辰 2066 二十小满

五月小 丁卯 37
5874 ( 6.6)
辛未 3076 初五芒种
丙戌 4086 二十夏至

六月大 丙申 80
5903 ( 7.5)
壬寅 479 初七小暑
丁巳 1489 廿二大暑

七月大 丙寅 42
5933 ( 8. 4)
壬申 2499 初七立秋
丁亥 3509 廿二处暑

八月小 丙申 4
5963 ( 9. 3)
壬寅 4519 初七白露
戊午 912 廿三秋分

九月大 乙丑 47
5992 (10. 2)
癸酉 1922 初九寒露
戊子 2932 廿四霜降

十月小 乙未 9
6022 (11. 1)
癸卯 3942 初九立冬
己未 335廿五小雪

十一月大 甲子 52
6051 (11.30)
甲戌 1345 十一大雪
己丑 2355廿六冬至

十二月小 甲午 14
6081 (12.30)
甲辰 3365 十一小寒
己未 4375 廿六大寒
出土汉代《曆日》简牍率多列具曆注,今据简文所载曆注及气朔表,尝试复原《元光元年曆日》简册如下:
一日
己 立
巳 春


戊 建















甲 建



二日














丁 建









三日
























四日








庚 建















五日






辛 立
丑 夏




庚 中
午 伏




己 建





六日


癸 建





















七日












壬建立
申 秋










八日






















辛 建

九日






乙 建











癸 立
卯 冬




十日
戊 建















甲 建







十一日
























十二日










丁 建













十三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六日
























十七日
























十八日


乙 春
卯 分




















十九日
























廿日








丙 夏
戌 至














廿一日
























廿二日
























廿三日














戊 秋
午 分








廿四日
























廿五日










庚 初
申 伏
庚 后
寅 伏










廿六日




















己 冬
丑 至


廿七日
























廿八日
























廿九日






















壬 臈

卅日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6年1月27日19:55。)
[1]李零主编:《中国方术大观‧选择卷》(上),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页83。
[2]请参张培瑜:《出土汉简帛书上的曆注》,《出土文献研究》续集,1989年,页140。
[3]请参拙文《敦煌汉简2263〈永始四年曆日〉复原试拟》,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15年3月14日;李学勤主编《出土文献》第七辑,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页233。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934.html

以上是关于《肩水金关汉简(肆)》H1:4曆日简年代考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