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北京大学中文系)
银雀山汉简《十阵》与《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同出一墓。1975及76年整理小组先后出版两种《孙子兵法》平装普及本,将《十阵》等十五篇兵家佚书归入《孙膑兵法》下编。其后,整理小组对前述版本进行修订,出版《银雀山汉墓竹简〔壹〕》精装本,将原本收入《孙膑兵法》下编的佚书移出,编入第二辑《佚书丛残》的“论政论兵之类”[1]。最近《银雀山汉墓竹简》第二辑正式出版,披读竹书《十阵》及整理者之注释,对于部份简文有不同的理解,一得之愚,谨就教于方家。
一、1532“疏阵者,所以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也”、简1535“中之薄也,将以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也”
本篇所述阵法有“疏阵”、“数阵”,二者相对。简文说:“疏阵者,所以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也。”整理者认为“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为“吠”之异体,惟未论定其借为何字;张震泽先生疑此字为“犯”,但亦未敢肯定 [2]。鹏按,“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字又见于本篇论“方阵”章(简1535):“方阵之法,必薄中厚旁,居阵在后。中之薄也,将以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也。”简文“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疑“吴”之误,二字形近致讹。“吴”当读为“虞”,训为欺 [3]。《广雅‧释诂二》:“虞,欺也。”王念孙《疏证》云:“《淮南子‧缪称训》引《屯》六三‘即鹿无虞’,高诱注云:‘虞,欺也。’……宣十五年《左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谓两不相欺也。‘虞’与“诖误”之‘误’古声义竝同,《逸周书‧官人解》‘营之以物而不误’,《大戴礼》作‘虞’,是其证矣。”[4]疏阵用于欺敌、误敌,所以简文说:“故必疏距间,多其旌旗羽旄。”其阵法“或进或退,或击或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或与之征,或要(邀)其衰。”[5]至于方阵“薄中厚旁”,四边布以重兵,中间则较疏,亦有壮大声势、迷惑敌军的用意。下文简1554论水战亦云“兵有误,车有御,徒必察其众少”,“误”亦读为“虞”。
二、1538“或击或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简1554“击舟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津”
前文引述《十阵》“疏阵之法”有“或击或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一句,整理者云:“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本辑壹‧二三《将过》篇用作‘刚毅’之‘毅’,当即《说文》‘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字异体。下文一五五号简有‘击舟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津’之语,亦以‘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与‘击’对举,其义未详。”[6]鹏按,整理者说是。大徐本《说文》无“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字,段玉裁《注》本据《玉篇》、《广韵》引《说文》补:“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癡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不聪明也。”段《注》:“五怪切,十五部,据《广韵》,此《说文》旧音也。”[7]“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毅”二字古音皆为疑母物部,《十阵》“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字疑读为“戾”(来母质部),训为违、背。简文论疏阵之法“或进或退,或击或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戾)”,“或击或戾”即“或击或违”、“或击或离”之意,“戾”正与前句“退”呼应。下文论水战之法云:“击舟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戾)津,示民徒来。”戾训为背,“戾津”即背对渡口之意。
三、《十阵》简1538“玄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之阵,必多旌旗羽旄,鼓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庄”
“玄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一词,整理者缺释,前文列举十阵之名作“玄襄”。鹏按,简文强调玄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之阵“必多旌旗羽旄”,而“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字从羽,可见其义与之相关。“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疑为“翔”之异体,“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从“襄”得声,襄、翔二字韵母皆属阳部,声母则为心、邪旁纽,音近可通。
“鼓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庄”,整理者云:“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马王堆帛书或用作‘飞’字。此字下之符号可能是重文号,也可能是合文号。如是合文号,则此句当读作‘鼓羽非庄’。”[8]张震泽将“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下符号视为重文符,读此句为“鼓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庄”,并释“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为“辈”(训为车队),读“庄”为“壮”,解此句为“鼓声起,车队辈辈壮盛也。”[9]鹏按,“鼓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庄”疑读为“鼓羽非(蜚)庄(壮)”,“蜚”(与“飞”古通用),训为飞扬。“鼓羽蜚壮”谓旌旗飞扬、鼓声雷动,声势壮大。
前文简1534说“玄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之阵,所以疑众难故也。”其多用旌旗羽旄,盖有製造声势、迷惑敌人之目的 [10],作用和前文疏阵“所以虞也”类似。“疑众难故”之“难”训为应对,本书《兵之恒失》简1010-1012“欲以国〔兵之所短〕,难敌兵之所长 [11],耗兵也。欲强国之所寡 [12],以应敌之所多 [13],速诎之兵也。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陵兵也。”[14]二“难”字与“应”近义互用,可见“难”可训应。而此处之“故”亦可读为“备固”之“固”,众、固皆指敌军实力而言 [15]。
四、简1552“鈎楷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柤”——兼释《患之》简1276“天地之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行其国”
《十阵》简1552云:“水战之法,必众其徒而寡其车,令之为钩楷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贰辑嬴(?)绛皆具。”[16]末句所述皆水战工具,似当读作“鈎楷、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柤、贰辑、嬴(?)绛”,“辑”可依张震泽说释为“楫”[17],“贰”、“嬴(?)绛”待考。“鈎楷、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柤”疑即水战所用之钩、距。“楷”读为“锴”,《说文》云:“九江谓铁曰锴。”《广雅‧释器》也说:“金、锴,铁也。”《方言》卷二:“锴,坚也。”钱绎《笺疏》:“锴,通作楷。”鈎楷即铁製之钩。水战用钩,见《太平御览》卷315引《伍子胥水战法》:“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櫂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僕、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18]“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柤”之“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疑读为“耸”或“崇”,训为高。柤者,木距也。《说文》:“柤,木閑。”徐锴《繫传》:“柤之言阻也。”《广雅‧释器》:“柤,距也。”钩、距在水战中为一组配对的工具,《墨子‧鲁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孙诒让《闲诂》:“毕云:《太平御览》引作‘谓之钩拒,退则钩之,进则拒之也。’诒让案,退者以物钩之则不得退,进者以物拒之则不得进,此作‘钩强’无义,凡‘强’字并当依《御览》作‘拒’。”[19]鹏按,前人解《鲁问》“钩距”多视为一器,不无可疑,今得简文可证钩、距当为二物,且质地有别,《六韬‧犬韬‧练士》谓勇力之士能“拔距伸钩”,亦钩、距分言之例。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字又见于本书《患之》,该篇论国患,屡见“天地之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行其国”句,如简1276“五患曰:有国,天地之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行其国,身不死,国多灾殃,所谓溺国也。”简文“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整理者依字隶写而无说。鹏按,“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疑读为“怂”,训为惊怖。《说文》:“怂,惊也。”字或作“耸”、“悚”、“竦”、“愯”。“天地之怂”指灾异(如彗星、日月食、地震等)而言。

二零一零年三月十六日写于北大中关新园
(编者按:[1]关于《银雀山汉墓竹简》出版的经过,参考李零先生:《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1月北京第2版,第388-389页、第392页。裘锡圭及李家浩两位先生在《银雀山汉墓竹简〔二〕》的后记中提及:“《银雀山汉墓竹简》第二辑的书稿,早在1981年就已定稿……。本书的出版,距离竹简出土时间已三十七年,离定稿时间已二十八年,离第一辑出版时间已二十四年。”
[2]《银雀山汉墓竹简〔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第191页,注释9;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月,第134页,注释8。
[3]按,“虞”又有防备之义,简文若作此训,似亦可通。
[4]王念孙:《广雅疏证》(收入《小学名着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49页。
[5]简文“要”读为“邀”,从整理者说。“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字之释读见下文。
[6]《银雀山汉墓竹简〔贰〕》,第191页,注释24。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许惟贤整理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12月,上册,第738页。
[8]《银雀山汉墓竹简〔贰〕》,第192页,注释36。
[9]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第140页,注释40。
[10]此点整理者已指出,见《银雀山汉墓竹简〔贰〕》,第191页,注释13。
[11]此句简文原作“难敌国兵之所长”,“国”涉上句“国兵”而衍。此处以“国兵”、“敌兵”相对,下文更以“国”、“敌”对举。
[12]简文原作“欲强多国之所寡”,“强”为动词,“多”字涉下句“敌之所多”而衍。
[13]“敌”下原有“国”字,涉上文而衍。
[14]《银雀山汉墓竹简〔贰〕》,第139页。
[15]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第135-136页,注释13):“故,通固,固又通锢。……(玄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
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之阵)正所以令敌众生疑,又不易围裹锢禁我也。”理解与本文不同。
[16]“赢”字不清,暂依整理者说隶写。
[17]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第143页,注释55。
[18]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卷五,《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1册,第37-38页。
[19]孙诒让:《墨子闲诂》,《诸子集成》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第291页。1954年12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120.html

以上是关于银雀山汉简《十阵》释读四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