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仰天嘘而泣”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仰天嘘而泣”说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简14有文为:
王卬(仰)而〈天〉△而泣,谓太宰
对于这一句简文的释读,学者们众说纷纭,现将各家之说一一罗列如次:
1.整理者释文为“王卬(仰)天,句(后)而洨(詨)谓太宰”;“詨”,训为“叫呼”。[1]
2.季旭昇先生以为“△”字前后两个形体“一摸一样”,故第三字亦应释为“而”;“△”字应分析为“从口、ㄅ声”,疑为“啕”字异体,“啕”是“比较大声地哭”;最后一字,应分析为“从水、立声”,隶定为“泣”,“泣”是“无声或低声地哭”,故释文为“王卬(仰)而啕,而泣谓太宰”。[2]
3.陈剑先生怀疑“△”字乃““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省“虍”而成的形体,可读为“呼”,并指出:“‘仰天而呼’、‘仰天大呼’一类说法古书多见。”释文为“王仰天“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呼)而泣,谓太宰”。[3]
4.董珊先生王释文为“王卬(仰)天句(哭?)而泣,谓大宰”。[4]
5.杨泽生先生据同篇简20“含(今)日”之“今”的形体认为“△”字应释作“吟”,训为“歎息”;释文为“王卬天吟而泣”。[5]
6.田炜先生赞同杨泽生先生的意见将“△”释作“吟”,并引《古陶文彙编》3.686、3.1184所录“酓”之陶文形体;释文亦同杨说。[6]
7.禤健聪先生据包山简260“丩床”之“丩”的形体认为首字当是“丩”,通为“叫”;第三字从季说释为“而”;“△”字可能从“口”得声,读为“哭”;“丩而△”当典籍中的“叫然而哭”;释文为“王丩(叫)而哭,而泣谓太宰”。[7]
8.周凤五先生认为“简文‘而’字与‘天’字无别”,将第三字释为“而”,将“△”后一字释为“天”;将“△”字分析为“从口,从虎省声”,读为“呼”;释文为“王仰而呼天,泣谓太宰”。[8]
9.陈伟师并取“呼”、“泣”之释,将简文读为“王仰天呼而泣,谓太宰”;并认为周说亦通。[9]
10.何有祖先生认为“△”是“临”字的省写,训为“哭”;并引大量“临”字金文、秦汉文字形体加以说明;更有《弟子问》简9“临”字形体省作““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释文为“王叫(噭)而临,而泣谓太宰”。[10]
11.浅野裕一先生将简文读为“王丩(叫)而句(哭),而泣胃(谓)大(太)“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宰)。”[11]
从上述十种意见可以看出:季旭昇先生将最后一字改释为“泣”已为学者们所接受;“△”字究竟为何字却没有定论;简文的第二个字和“△”后一字是“而”是“天”亦无定论。结合上下语境,我们认为此句简文的释读与“△”字的考释关係密切。
“△”,原篆作““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检《古文四声韵》,我们发现《古老子》中收有两个形体为“△”字的考释提供重要的依据:“句”字作““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呴”字作““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12]除此之外,甲骨文中有一个形体作““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前8.4.8)。《甲骨文字典》将其右旁作为单字收为“句”,并认为“与金文“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句形近,疑可释句。”[13]《诂林》按语:“字从‘爿’、从‘句’,隶可作‘“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辞残,其义不详。”[14]晋兵阳安君铍铭文中亦有“痀”字形体作““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人名。
对比可知,上举甲骨文““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古老子》“句”与阳安君铍“痀”三字形体非常接近;“△”与这三个形体相比较虽有一定距离,但与《古老子》“呴”字所从“句”旁完全吻合。因此,我们认为整理者将“△”字释为“句”可以信从。
众所周知,“句”字当从“口”、从“丩”。《说文》“句,曲也。从口,丩声。(古侯切;九遇切)”何琳仪师将“句”分析为“从丩,口声。丩、句一字分化。战国文字句得声之字每省口从丩,是其确证。句,见纽侯部;丩,见纽幽部;幽、侯旁转。口为分化符号兼音符,故丩由幽部分化为句则入侯部。句为口之准声首。”[15]由此可见,无论金文,抑或是战国文字,“句”字常见形体均从“丩”作。甲骨文““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字、《四声韵》中所收“句”字形体与晋兵铭中“痀”之形体仍从“口”、从“丩”,不过是将“句”旁的“口”旁置于“丩”旁之中;而《柬大王泊旱》简14“句”字与《四声韵》中所收“呴”字形体所从之“句”均不是常见之“丩”。我们推测:《四声韵》“句”字与晋兵铭中“痀”字是将甲骨文““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之“句”旁的方折笔划写为弧笔,这可能是因为以刀在甲骨上刻画弧笔存在着一定困难;《古老子》“呴”与《柬大王泊旱》简14“句”字两个形体所从之“句”应为《四声韵》“句”与晋兵铭“痀”的进一步讹变,将包围“口”旁的左部弧笔写得稍短而成。
简文中的“句”应读为“嘘”。“句”,侯部见纽;“嘘”,鱼部晓纽。见纽属牙音,晓纽属喉音,喉牙通转;侯、鱼旁转。《老子》“或歔或吹。”《释文》“歔,河上本作呴。”[16]“呴”从“句”得声;“嘘”、“歔”一字异体,且均从“虚”得声。故“句”可通“嘘”。“嘘”,可训为“歎”。《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成玄英疏“嘘,歎也。”[17]
“而”,楚简文字习见,如季先生所说“‘而’与‘天’字在楚简中写法相近,楚简中也确实有讹乱的例子……”[18]刘钊先生将“天——而”作为典型例证归类于“讹混”。“‘讹混’是指一个文字构形因素与另一个与其形体接近的构形因素之间产生的混用现象。发生讹变的构形因素既可以是单独存在的字,也可以是构成字的偏旁。”[19]仅《郭店·五行》篇即有三例,现列举如次:
“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简20 “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简26 “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简30
故简文可读为“王卬(仰)而〈天〉句(嘘)而泣,谓太宰”。其中“仰天嘘”犹《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文献中或作“仰天而歎”: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晏子仰天歎曰……”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歎。”
《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仰)天而戁(歎)”[20]
《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玉篇》“泣,无声出涕也。”[21]《说文》“歎,吞歎也。从口,歎省声。一曰太息也。”典籍中有“仰天”、“太息”兼“流泪”三者连言,与简文“仰天嘘而泣”的意思犹为接近:
《史记·刺客列传》“于期仰天太息流涕。”
《史记·李斯列传》“斯乃仰天而歎,垂泪太息。”
综上所述,“△”可释为“句”,读为“嘘”,典籍中亦作“嘘”,可训为“歎息”。而《弟子问》简9“临”字省体““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与简文““仰天嘘而泣”说
“仰天嘘而泣”说”字虽然形体看似接近,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
附记:小文草成后蒙陈伟师、程燕师姐审阅、修改,谨致谢忱!
(编者按:[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第2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季旭昇:《〈上博四·柬大王泊旱〉三题》,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
[3]陈剑:《上博竹书〈昭王与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后》,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4]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杂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5]杨泽生:《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24日。
[6]田炜:《读上博竹书(四)琐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4月3日。
[7]禤健聪:《楚简文字补释五则》,《古文字研究》二十六辑,第363页,中华书局,2006年。
[8]周凤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1辑,第1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9]陈伟:《〈简大王泊旱〉新研》,简帛网,2006年11月22日。
[10]何有祖:《释〈简大王泊旱〉“临”字》,简帛网,2007年2月20日。
[11]浅野裕一:《上博楚简〈柬大王泊旱〉之灾异思想》,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9月13日。
[12][宋]夏竦撰,李零、刘新光整理:《古文四声韵》,第54页,中华书局,1983年。
[1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第216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
[14]于省吾、姚孝遂:《甲骨文字诂林》第3121页,中华书局1999年。
[15]何琳仪:《战国文字声系》,第340页,中华书局,2004年。
[16]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第338页,齐鲁书社,1997年。
[17]郭庆藩:《庄子集解》,第43页,中华书局,2004年。
[18]季旭昇:《〈上博四·柬大王泊旱〉三题》,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
[19]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第13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整理者释为“卬”,读为“仰”(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第2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李锐先生释为“色”,以为“卬”之错字,读为“仰”(《〈孔子见季桓子〉重编》,简帛网,2007年8月22日);苏建洲先生释为“印”,读为“仰”。(《读〈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笔记之二》,简帛网,2007年8月28日)。
[21][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第92页,中华书局,2004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04.html

以上是关于“仰天嘘而泣”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