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安徽大学历史系)
我还没有购到《上博七》,干着急。网上相关研究文章已是精彩无限,拜读之后,忍不住想参与讨论,藉此向诸位网友致以节日问候:新年文会,幸福快乐!
《上博七·武王践阼》简6:“民之反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侧?),亦不可[不]志。”
读书会:云:
“反”下一字形为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字从“宀”,从“人”,从“匕”,未知当释为何字。《大戴礼记》相应处作“侧”。“铭”多有韵,席四端之铭通为一章,上文“戒”(职部)、“悔”(之部),下文“志”(之部)、“代”(职部),可见此章之职部通押。则此字当从《大戴礼记》读为“侧”(职部)。“反侧”指翻来覆去转动身体,往往是愁苦时的行为,“民之反侧”或即指“百姓的疾苦”。[1]
苏建洲先生释为“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2]
陈燕先生云:
此字可能从“宀”,“北”声,隶作“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读作“侧”。古音“北”属帮纽职部,“侧”属庄纽职部,二者叠韵通假。《释名疏证》:“侧,偪也。”此乃声训。偪亦属帮纽职部,故可为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侧”通假之佐证。且将此字释为“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与本章押韵正合。[3]
信芳按:该字也许应释为“昃”,读为“侧”。郭店简《语丛四》12:“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早)与臤(贤)人,是胃(谓)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英)行。臤(贤)人不才(在)昃(侧),是胃(谓)迷惑。”上博藏二《昔者君老》1:“太子昃圣(聼)。” 上博藏五《君子为礼》6:“〔毋〕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俛)视,毋昃(侧)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眱),凡目毋游,定视是求。”昃,读为“侧”。上博藏六《用曰》9:“内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闲)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诼)衆,而焚(纷)亓(其)反昃(侧)。”反昃,犹“反侧”,《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荀子·儒效》:“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包山简266亦有用例,从略。楚简“昃”之字形右上为“日”形,下为“大”形,“大”又为重叠的“人”形。简文该字上为“人”形(不应释为“宀”形),下“人”形偏于左侧,而“日”形则居右,与上“人”形有共笔,且缺右边一竪笔。估计书写有讹。
(编者按:[1]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武王践阼》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12月30日。
[2]苏建州:《〈上博七·武王践阼〉简6“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
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字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12月31日。
[3]程燕:《上博七》读后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12月31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424.html

以上是关于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