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楚简(五)零札(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首发)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甫刚面世,网上讨论文章即纷至沓来。笔者日来研读新简,并拜读时贤大作,获益甚多。此将若干粗疏意见写出,供大家参考。(文中涉及断句、释文与原书不同者,多已参考网上文章的意见,未一一列出。与讨论无关的简文尽量用通行字。)
1、《競》10: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此字整理者原释“廷”,其实应是“者”字。楚简“者”字写法多样,有下从“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者,如“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上博《孔子诗论》简1),上揭之字下部亦从“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唯末笔弯曲,遂与“身”字或体形近。相关文句读为“进芋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子,以驰于倪者”。
2、《競》10:二人也,朋党,羣兽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朋,……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字整理者释“遱”。按此字释“遱”于简文义无可取,楚简“娄”、“要”二符形近,常有讹混,上博《性情论》简14“歌谣”之“谣”作“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即“要”。“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字所从与之形近,然则是从“要”得声,在简文中疑读为“邀”。要是影母宵部,邀是见母宵部,读音相近,当可通假。简文“邀”和“群”都用作动词,“群兽邀朋”正与“朋党”对应。
3、《鲍》5: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臣虽欲谏,或不得见。
首字整理者释“独”,并连前一字读为“诘独”,论者多不从。按,此字确从“蜀”从“皿”,惟“皿”旁稍讹,变与“五”字形近,而“虫”符亦因为位置有限而笔画未能舒展。但对比简3同一字形,其基本形状还在。此字在简文中可读为“触”,取直臣触谏之义。刘向《九叹·怨思》:“犯颜色而触谏兮,反蒙辜而被疑。”王逸注:“言己以犯君之颜色,触禁而谏。”
4、《鲍》3: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第二字从“乍”得声,疑当读为“籍”,乍、籍均为从母铎部字。《说文》:“籍,簿书也。”《释名·释书契》:“籍,籍也,所以籍疏人名户口也。”“箸籍”即“著籍”,谓登记贡赋、人事及户口等档案。简文所谓“老弱不刑”、“田纆長”、“百糧”等事,皆与著籍密切相关。“籍”下“浮”字该如何释读,待考。
5、《競》1背:競建内之
《競》、《鲍》二篇经陈剑先生重新编联,文义贯通无碍。陈先生于编联之后提到字体和两个篇题的问题[1],试臆说几句:“競建内之”或许并非篇题,而是记录此册来由的文字。所谓“競建内之”即云此册竹书由“競建”所纳。全篇有两种不同字体,值得注意的是,原《競》篇简2、7、8等均有字与原《鲍》篇的字体笔画相合,似是原字漫灭而后补全者。然则此册后半部分,或亦是补充而来,而与其事者又或正是“競建”?
6、《季》3-4:是故君子玉其言而▲其行,敬成其德以临民。
“▲”字,整理者以为从辰从皿。谛审简影,此字其实是由石、日、火、土四个部件组成,也即楚简读为“展”的字。为方便讨论,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摹本(摹本将各部件略为分开,与原字形稍异,是为了能把结构看得更清晰):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可以对比: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郭店《缁衣》简36)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上博《缁衣》简18)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上博《采风曲目》简3)
第一例对应今本《缁衣》“允矣君子,展也大成”之“展”,裘锡圭先生认为“似当释‘廛’,‘廛’‘展’音近可通”[2]。第三例董珊先生释为“廛”,连其下字“剸”而读为“辗转”[3]。对于字形,杨泽生先生认为应分析为从“石”、从“鼎”、从“土”,以“鼎”为声,故可读为“展”,但是否即“廛”字则存疑[4]。此字所从,确与楚简“则”字所从形近。不过,“则”字所从的“鼎”,上部均作“目”形,而此四形中有三形是从“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形的[5]。然则,字可能本从“日”,从“目”之郭店简字形反而是写讹。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试提出另一种推测,即所谓的“鼎”可能是“炅”。古文字的“炅”是“热”的异体,热属日母月部,上古音娘、日归泥,故“炅”与端母元部的“展”古音应该也十分接近。
此字在简文中仍当读为“展”。《尔雅·释诂上》:“展,诚也。”《国语·楚语下》:“展而不信,爱而不仁。”韦昭注:“展,诚也。”“展”训为“诚”,与前后文之“玉”、“敬”义近。
7、《季》9-10:臧文仲有言曰:君子强则遗,威则民不道,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则失众,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则无亲,好刑则不祥,好杀则作乱。
按此句可与上博《从政》甲篇简8-9的从政“七忌”对读,彼文有残缺,可参此文补足:“狱则兴,威则民不道,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则失众,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则无亲,罚则民逃,好刑[则][不][祥],[好][杀]则民作乱。”
此篇与《从政》有五忌相同,关键字形可对读,“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对应《从政》之“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知为“盟”字讹写,可读为“猛”[6];“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对应“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二字声旁相同。与之相关的另有上博《相邦之道》简4的“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字,此字孟鹏生先生指出即“讯”字《说文》古文[7],又见于《姑成家父》简1,沈培先生亦认为是“迅”,与“强”对[8]。我们怀疑上两字也可读为讯问之“讯”,与《从政》篇的“狱”或相关。《从政》“狱则兴”之“兴”于简文中似难讲通,曾疑“兴”下有缺文,现在看,“兴”或是“迁”字误写,而“迁”与“强则遗”之“遗”似义近。
8、《弟》5: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整理者以为从“丰”读“奉”。此字已见于郭店《缁衣》篇: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简38),对应今本读“格”,所从声符乃“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而非“丰”。
9、《弟》8: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此“曰”字写法多次出现,如: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上博《民之父母》简10)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上博《相邦之道》4)
楚简“乙”字或作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包山简241),与《相邦之道》二字所从形体一致。据此,上揭之字当分析为从乙,乙亦声,左右两点或表示人说话时气从口出。乙是影母质部字,曰是匣母月部字,二字读音相近。《说文》:“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楚简“曰”字作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的写法,杨泽生先生指出“右上部短横改作乙是有意使其声符化的结果”。[9]可从。楚简“曰”字或写作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舍弃了起初文从口的构形,而突出声化而来的声符“乙”,正是楚系文字记声特点的突出体现。
10、《三》13:身且有病,恶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与食。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字从采从皿,整理者释为“菜”。按此字应即“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字省体,“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字作: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曹沫之陈》简11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容成氏》简21
我们曾作过讨论,认为即《说文》艸部下的“䔂”字。《说文》:“䔂,羹菜也。从艸、宰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烹菜为羹,字亦作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10]今见“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与“食”并举,知前释不误。
11、《三》22:四荒之内,是帝之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末字整理者缺释,字从门从“串”,实为“关”字异体。同样的字形又见于鄂君启节等,如上博楚简(五)零札(一)
上博楚简(五)零札(一)(舟节)。

2006年2月24日晨8时
(编者按:[1]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简帛网(06/02/19)
[2]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135页注91“裘按”,文物出版社1998年。
[3]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杂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4]杨泽生:《战国竹书研究》,93-94页,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5]李守奎:《楚文字编》,266-26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简帛网(06/02/19)
[7]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间诂》,简帛硏究网,2005年2月15日
[8]沈培:《上博简〈姑成家父〉一个编联组位置的调整》,简帛网(06/02/22)
[9]杨泽生:《战国竹书研究》,80页,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10]禤健聪:《上博楚简释字三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4月15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110.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楚简(五)零札(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