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李霜潔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博士生
A:合27042正(甲2692+甲2880,甲釋125,R034882)
B:合41328(日彙351)[1]
C:合補10209(甲2574,R034770)
D:甲2556(R034748)
E:合41416(日彙254)[2]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照片綴合示意如下: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正) (反)
(A、C、D圖像資料來源於臺灣史語所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3]E圖像資料來源於蘇富比網站)
【說明】
這是一版臼角在左的何組一類牛肩胛骨殘片綴合。A最早爲董作賓先生所綴,[4]後《甲釋》收爲第125(正)、126(反)組,[5]《合集》收爲27042正、反。A、B爲蔡哲茂先生所綴,收入《甲骨綴合續集》第536組;C爲莫伯峰先生加綴,收入《甲骨拼合續集》第414則;[6]D爲陳逸文先生加綴,見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3803.html;筆者今加綴E。
新綴E可補上右側卜辭的兆序“一”,另補足一條殘辭,其釋文作“辛酉卜,襾(賈)[7]鼎(貞):王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賓)夕祼[8],亡(無)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吝)[9]。”其中“卜”字出枝方向向右,背離臼角。本版卜辭之中摻雜不少習刻,[10]無論是卜辭還是習刻,這些刻辭的“卜”出枝方向大多向左,與臼角一致。但骨扇上還有兩條內容與E完全一致的刻辭,其“卜”字出枝一向左、一向右,因此E上“卜”字出枝向右也很正常。[11]
結合釋文與圖版來看,E字體與本版“賈”貞之辭一致,刻辭內容與本版另兩條骨扇刻辭相同,右側兆序“一”與其上“二”“三”“四”對應,左邊與A上的殘字“貞”“祼”筆劃正可密合,左右邊緣斷痕也可密合,把它綴在這裡是很合適的。
劉影先生認爲這版胛骨骨扇刻辭“卜”字出枝均向左,[12]從上面所舉的兩條刻辭來看,本版骨扇刻辭“卜”字絶大多數出枝向左,偶有向右,不是很規律。這和劉影先生同書第150頁所舉合27456(何組一類)的“卜”字,在骨扇上出枝或向左或向右顯得不規律的現象,[13]是一致的。
本版卜辭之中摻雜習刻,關於哪些屬於原刻卜辭,哪些屬於習刻,存在著兩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董作賓先生最早指出正面“有卜兆記數字者,皆爲原刻卜辭。餘皆爲抄寫者。”[14]陳逸文先生也認爲“此版甲骨反面鑽鑿與正面卜辭數量無法對應,只有左右兩側由‘何’所貞卜之卜辭爲正式卜辭,其餘皆非。”[15]第二種,劉影先生則認爲本版骨扇刻辭“大部分都是因爲骨邊刻不下時,刻到骨扇部位的,不同於摹刻或習刻之辭。” “這些卜辭是因爲兩側骨邊刻不下時,作爲補充,契刻到骨扇上來的。既然是補充刻辭,卜辭又非一日一時所卜,行款凌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16]
筆者認爲,從正、反面刻辭與鑽鑿位置的對應關係來看,除了由“何”貞卜之辭外,其他看起來像卜辭的刻辭確實沒有守兆的;這些刻辭的貞卜事項基本也與“何”貞之辭沒有關係;[17]所以,無論是從所占位置還是貞卜內容來看,它們都與董先生所說的“原刻卜辭”判然有分。另外,由“何”貞卜的卜辭,其“卜”字出枝方向皆朝向臼角,而其他刻辭“卜”字出枝或左或右,很不規律,尤其是反面刻辭,“卜”字出枝全部背離臼角。據此,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也就是說,這版胛骨除了守兆並且帶兆序的“何”貞之辭是原刻卜辭,正面其他部位以及反面刻辭,即使文句看似完整,也都不是原刻卜辭。
本版原刻卜辭圖示如下:(藍色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表示卜兆,卜辭部分以黃底標示)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把習刻擇開之後再來看,這版卜辭的行款可以說是比較規整的。何組在村北系卜辭發展演化序列中處於出組與黃組之間,這版行款相對簡單規整的何組卜辭,符合劉影先生總結的“由繁到簡”的卜辭文例的整體發展規律。[18]
本版卜辭的連讀次序應是先自對邊從下依次向上,再轉至臼邊從下依次向上。[19]釋文如下:
(1)癸丑卜,何鼎(貞):翼(翌)甲寅其又(侑)父甲。 一
(2)癸丑卜,何鼎(貞):其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 二
(3)癸丑卜,何鼎(貞):其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又一牛。 三
(4)癸丑卜,何鼎(貞):弜勿。 四
(5)癸丑卜,何鼎(貞):叀(惠)勿。 〔五〕
(6)丙辰卜,何鼎(貞):翼(翌)丁子(巳)其又(侑)。 一
(7)丙辰卜,何鼎(貞):其一牛。 二
(8)丙辰卜,何鼎(貞):其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 三
(9)庚申卜,何鼎(貞):翼(翌)辛酉其又(侑)匕(妣)辛。 一
(10)庚申卜,何鼎(貞):其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 二
(11)庚申卜,何鼎(貞):其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又一牛。 三
附記:葛亮先生看過本則札記後指出:A版骨面的右下角,有一縱向“孔洞帶”,表現在拓片上,是連續的長條形白色雜點。在E版的左下角也有同類現象。兩者綴合後,此“孔洞帶”亦可相連。這也是支持此則綴合的一個旁證。甲骨的各種表面形態,都是綴合的重要依據,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圖示如下: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此圖由葛亮先生提供)
(札記蒙劉釗、陳劍、林宏明、葛亮、張傳官、鄔可晶諸位師長審閱指正,謹致謝忱。)
《合集》只收《日彙》摹本,拓片見蔡哲茂《甲骨綴合續集》第536組,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8月。 ↑《合集》只收《日彙》摹本,原骨爲日本篆刻家小林斗盦舊藏,2015年3月17日出現在紐約蘇富比銘昭令德專場,拍品編號106,爲該場34片拍賣甲骨中的第21片。拓片、照片見http://www.sothebys.com/zh/auctions/ecatalogue/2015/inscriptions-history-as-art-n09337/lot.106.html。 (查詢日期:2017年11月1日) ↑http://ndweb.iis.sinica.edu.tw/archaeo2_public/System/Artifact/Frame_Advance_Search.htm。 ↑參看董作賓《殷曆譜》,“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45年4月,下編卷二第13-14頁;《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臺灣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第294-295頁。 ↑參看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6月,圖版34、35。 ↑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續集》第414組,學苑出版社,2011年12月。 ↑參看李學勤《兮甲盤與駒父盨》,收入《新出青銅器研究》,第144-145頁。 ↑參看賈連敏《古文字中的“祼”和“瓚”及其相關問題》,《華夏考古》1998年第3期。 ↑參看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收入《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綫裝書局,2007年4月,第78-79頁。 ↑參看陳逸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墟第一到九次發掘所得甲骨之整理與研究》,臺灣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蔡哲茂教授、劉文強教授),2013年7月,第84頁。 ↑這三條刻辭位置標示如右: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 ?↑參看劉影《殷墟胛骨文例》,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第152頁。 ↑合27456骨版上也摻雜不少習刻,參看陳逸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墟第一到九次發掘所得甲骨之整理與研究》,第96-97頁。 ↑參看董作賓《殷曆譜》,下編卷二第13頁;《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294頁。 ↑參看陳逸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墟第一到九次發掘所得甲骨之整理與研究》,第84頁。 ↑《殷墟胛骨文例》,第153頁。 ↑本版也有數條沒有守兆但貞人是“何”的刻辭,我們認爲宜視作本版原刻卜辭的習刻。 ↑參看《殷墟胛骨文例》,第268頁。 ↑劉影先生在總結何組一類卜辭文例的特點时提到:“出組二類與何組一類卜辭循環利用骨邊鑽鑿,對邊自下而上刻到頂端,臼邊則接對邊刻辭,從另一側開始,自上而下契刻……”參看《殷墟胛骨文例》,第268頁。本版於上引何組一類卜辭的文例特征,是一個例外。 ↑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21/547979.html

以上是关于甲骨試綴一則【李霜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